佛教词典
【佛学次第统编】(第2页)   更多词典列表

四缘

四缘者:一因缘,二等无间缘,三所缘缘,四增上缘是也...

十二支

前叙六因四缘,辨因缘生法。兹叙十二支,辨缘起次第。...

破惑

无我 小乘破一切凡夫之大惑,是曰无我。无我又曰非我...

正观

业感缘起 小乘观世间一切法之缘起,皆由业感,是为业...

随眠为有本

一切有为世相差别,皆由业生。业由随眠,方得生长,离...

十事

何故随眠能为有本?以此烦恼现起,能为十事故。所谓十...

六随眠

随眠义者,为烦恼之异名。谓贪嗔等之烦恼,随逐有情而...

十随眠

于六随眠,复开为十,即于六中见分为五:   一、贪...

见思二惑

十种随眠,总称二惑,谓之见思二惑,亦名见所断惑,修...

九十八使

由见思二惑,分别三界有九十八使。九十八使,即九十八...

九结

结者系缚之义。谓一切众生,因此妄惑,造作诸业,而为...

三缚

缚者,烦恼之异名。烦恼能系缚于人,不得自在,故曰缚...

十六随烦恼

此诸烦恼,亦名随烦恼,以皆随心为恼乱事故。复有此余...

十缠

缠即缠缚,使人心身不自在,及缠缚有情,系于三界之欲...

五盖

所说烦恼随烦恼中,有依异门。佛说为盖,盖即盖覆之义...

二见

二见者,一有见,二无见。   一、有见 固执实有物...

四见

四见有三种,单四见,复四见,具足四见也。   一、...

六十二见

六十二见,或以断常,或以有无为根本,成六十二见。但...

一百八见(二)

言百八见者。   一、六根(眼、耳、鼻、舌、身、意...

八万四千尘劳

八万四千尘劳者,八万四千之烦恼也。尘劳为烦恼之异名...

空(二)

因缘所生之法,究竟无实体,故谓之空。...

谓诸法各无体,借他故有,是名为假。说假有三:   ...

成就

所谓成就者,即事前之目的,事后之归结也。小乘既明业...

寂灭

寂者寂静,灭者灭无,择灭无为,即体涅槃。涅槃者,生...

解脱(二)

解脱者,解、谓解释,脱、谓脱离。解释苦因,脱离苦果...

对治

小乘既求脱离世间而得解脱,故有对治世间系缚,获得解...

三解脱门

三解脱者,解脱自在之义。门者能通之义,谓由此三解脱...

断与修

断者断除,修者修习,断除一切烦恼,修习一切善法,然...

八万四千法门

众生有八万四千尘劳,对治之则成八万四千法门。或曰教...

一切佛法,非解不明,非行不达,行继解后,意在此也。...

慧学

慧者,分别事理,决定断疑之作用,又通达事理之作用也...

声闻慧

闻佛说法,知生死苦,欲断其因。慕寂灭乐,勤修其道,...

缘觉慧

梵语辟支迦罗,此翻独觉,亦翻缘觉。无佛世自能悟道,...

四谛

声闻乘法,不出四谛。四谛又名四圣谛、四真谛,为圣者...

苦谛

苦以逼恼为义,一切有为心行,常为无常苦患之所逼恼,...

集谛

言集谛者,集以招聚为义,若心与结业相应,未来定能招...

见惑

见惑前文已叙,兹再述其概要。谓见惑有八十八使,所谓...

思惑

思惑前文已叙,兹再总述概要。谓思惑有八十一品,所谓...

灭谛

灭以灭无为义。结业既尽,则无生死之患累,故名为灭。...

道谛

道以能通为义。正道及助道,是二相扶,能通至涅槃,故...

四念处

四念处新作四念住。念即能观之观,处即所观之境也。谓...

四正勤

四正勤又名四意断、四正断、四正胜。一心精进,行此四...

四如意足

名四神足。前之四念处中,修实智慧。四正勤中,修正精...

五根

法界次第云:五根,谓修行之人,修四念处,观虽善萌微...

五力

五力者谓信、进、念、定、慧之五根增长,有治五障之势...

七觉支

七支觉者,又谓之七觉分、七菩提分。法界次第云:七觉...

八正道

八正道统云:八正道分,一名八圣道支。圣者,正也。其...

结说

已上七科,即是生灭道谛。四谛中前二为世间因果,谓苦...

三学摄三十七品

若以戒定慧三学,摄三十七品,则:   一、戒摄三 ...

苦谛(二)

法界次第云:苦以逼恼为义,一切有为心行,常为无常患...

集谛(二)

集以招聚为义,若心与结业相应,未来定能招聚生死之苦...

灭谛(二)

灭以灭无为义,结业既尽,则无生死之患累,故名为灭。...

道谛(二)

道以能通为义,正道及助道,是二相扶,能通至涅槃,故...

十六行

由四谛各有四行,则为十六行。法界次第云:次四谛而辩...

苦谛下四行

苦谛下四行者:   一、无常行 谓观五受阴因缘生,...

集谛下四行

集谛下四行者:   一、集行 谓观烦恼有漏累和合能...

灭谛下四行

灭谛下四行者:   一、尽行 谓观涅槃种种苦尽,故...

道谛下四行

道谛下四行者:   一、道行 谓观五不受阴三十七品...

十二因缘

缘觉之慧,即是十二因缘。十二因缘,亦名十二支。旧译...

正明十二因缘

法界次第云:   一、无明 过去世一切烦恼,通是无...

明十二因缘因果

四教仪云:一明三世十二因缘者,过去二因,现在五果,...

明十二因缘之三道

忧悲苦聚,是为三世。合明十二因缘,是十二因缘,有三...

约二世明十二因缘

四教仪云:次明二世十二因缘者,出大集经,佛为求辟支...

约一念明十二因缘

四教仪云:再次明一念十二因缘者,此但约现在随一念心...

十二因缘生灭二种观法

十二因缘有生灭二种观法:   一、生观者    一...

定学

小乘禅定,有与世间共者,有不与世间共者,分为三种:...

六妙门

法界次第云:妙名涅槃,门名能通,修此六法,则能通至...

十六特胜

十六特胜,亦名阿那波那念,此翻遣来遣去。言特胜者,...

通明观

通者从初修习,即通观息、色、心三事。若观息时,即通...

九想

禅波罗密门云:九想,谓佛为众生贪着世间五欲,以为美...

八念

佛诸弟子,于闲静处,乃至山林旷野,善修不净等观。厌...

十想

十想者:   一、无常想 想即观想,谓观诸众生及诸...

八背舍

三藏法数云:八背舍,亦名八解脱。背谓违背,舍即弃舍...

八胜处

三藏法数云:八胜处者,谓修八背舍后,观心纯熟,转变...

十一切处

大智度论云:背舍为初门,胜处为中行,一切处为成就也...

炼禅

九次第定 三藏法数云:九者,自初禅至灭受想定凡九种...

薰禅

师子奋迅三昧 般若经说:行者依九次第定,入师子奋迅...

修禅

超越三昧 般若经说:行者依师子奋迅三昧,逆顺出入超...

坐禅

坐而修禅,名曰坐禅。息虑凝心,究明真理,故须坐禅也...

凡言三学者,皆首戒次定后慧。本编为文,独叙慧于先而...

戒之各名义

由戒名上说,名词有种种,曰戒禁、戒律、律仪。   ...

四科

戒分四科:谓戒法、戒体、戒行、戒相也。   一、戒...

世出世二戒

戒由世出世二义上,分之为二:   一、出世间戒 沙...

性遮二戒

戒由性遮二义上,分之为二:   一、性戒 杀、盗、...

道定二戒

戒由道定二义上,分之为二:   一、道共戒 三乘之...

三律仪

以律仪差别,略为三种者:   一、别解脱律仪 谓欲...

四戒

以戒分之为四者:   一、解脱戒 由戒师以如法之作...

四级

以小乘戒之分相,略为四级者:   一、五戒   二...

在家二戒

五戒八戒,为在家二戒。佛为在家信佛者,制此二戒也:...

出家二戒

十戒、具足戒,为出家二戒。出家者,离在家之生活,修...

八种别解脱戒

谓八种别解脱戒者:   一、比丘戒   二、比丘尼...

七众

戒非悬设,由受而彰。受持戒者,为戒之的。何等受者?...

出家戒

出家之戒,分总义别相述之。一切律藏,不得向不受戒人...

五篇

五篇,即分犯罪以为五等也。一、波罗夷,二、僧残,三...

七聚

翻译名义明七聚,聚即类聚,谓聚众律以成其类,随犯而...

八段

比丘之戒,总为八段,与前七聚相仿,开合稍异耳。  ...

具足戒

具足戒有二:一、比丘戒,二、比丘尼戒,共称为二部律...

二百五十戒

比丘之具足戒,有二百五十条。称二百五十戒,分为八段...

五百戒

五百戒者,比丘尼之具足戒也。据律惟有三百四十八戒,...

十戒

十戒者,沙弥所持之十戒也。   一、不杀生    ...

式叉女六法

式叉女六法者:   一、染心相触不得犯    四、...

八敬戒

八敬戒,又名八敬法、八尊师法、八不可越法、八不可过...

八戒(斋戒)

八戒者,又名八斋戒、八关斋戒、八支斋,亦单名八戒等...

三皈

三皈亦属戒法,又作三皈依、三皈戒:   一、皈依佛...

三皈之二种

三皈戒有二称:   一、翻邪三皈 翻从来之邪信,初...

持犯

持犯者,持,谓保持。犯,谓侵犯。既有戒生,即有持犯...

开遮

戒律有开有遮,开者开许之义,遮者遮止之义。明开遮所...

名义

戒坛 又曰戒场,授戒之戒场也。梵名曼陀罗,译作坛,...

三师七证

比丘受具足戒时,要三师七证:   一、三师者   ...

三无漏学

上来戒定慧三学,总称三无漏学。此三无漏学,为如来立...

一切行

除上正明三无漏学外,关于一切行门,杂叙明之。是为一...

三业清净

三业清净者:   一、身行清净 谓身之所行,能防塞...

四威仪具足

威仪者,威谓容仪可观,仪谓轨度格物。坐作进退,有威...

三千威仪

对于具足戒二百五十,而该称其他细行,曰威仪三千。三...

八万细行

西土之法,显物之多者,常举八万四千之数,略云八万。...

分列

分列为身行、心行、理行、事行等。...

苦行

苦行常曰难行苦行,谓敢为身所难堪之诸种行,又谓艰难...

长坐不卧

四威仪中,坐为第一。食易消化,气息调和,可以入道。...

三衣

比丘应具三衣,即袈裟也。袈裟者,以布切细长条横缝合...

乞食

比丘离诸贪求,常行乞食,以资色身,助成道业。...

释义

经云:若人造重罪,作已深自责,忏悔更不造,能拔根本...

忏悔五法

比丘忏悔罪时,行五种之方式,着袈裟、袒右肩、右膝着...

发心

修行之要,最重发心,发心方有趣向,趣向方达道果。发...

观照

忏悔垢行,发心趋道,固为要道,然尤须观照诸行。...

观照(二)

观照者,以智慧照见事理,是曰观照。...

观念

观察思念真理及佛体,是曰观念。...

观行

于心观理,而如理身行之,是曰观行,又观心之行法也。...

三断

阿毗达摩品类足论云三断:   一、见所断 谓声闻初...

四正断

杂阿含经云四正断:   一、断断 谓所起恶不善法,...

四对治

俱舍论云四种对治,对即敌对,治即攻治。譬如人有此病...

三慧

成实论云三慧:   一、闻慧 闻慧者,由于听闻而生...

大人八念

中阿含经云大人八念,阿那律陀在枝提瘦水渚林中,宴坐...

七方便

声闻修道之法,有七方便。天台四教仪集注云七方便,方...

二十五方便

二十五方便,本台宗所立,然乃通于一切教乘者,故行者...

事行

十二头陀行十二头陀经云:十二头陀行,梵语头陀,华言...

不应行

不应行者,谓一切恶,是不应行,分为不应行及应离之二...

恶念

恶念者,谓恶之念虑也。恶念为一切恶所由起,修行之人...

恶见

恶见者,谓恶见解也。恶见为一切恶所由生,修行之人,...

恶说

恶说者,谓恶言说也。徒为无用之论义者,是为恶说,修...

恶语

恶语者,谓恶之言语。修行之人,凡有所说,当说善语,...

恶缘

恶缘者,谓诱我为恶事之外界事物,是谓恶缘。...

十二恶律仪

杂阿毗昙心论云:十二恶律仪。恶律仪者,谓法所不应作...

四德处

成实论云四德处,论云:若近善人,则闻正法,闻正法已...

七财

十诵律云七财,财者信等七种出世间之法财也。一切众生...

洗浴五利

十诵律云洗浴五利:佛在舍卫国时,有比丘癞病,求治于...

饮酒十过

四分律藏云饮酒十过:   一、颜色恶 谓饮酒之人,...

食肉十过

食肉十过者:   一、众生是己亲 谓一切众生轮转五...

行者安心修道,或四大有病,因观心息鼓击发动本病。或...

明病发相

明病发相者,略出不过二种:   一、四大增损病相 ...

病之因起

行者若修禅时,脱有患生,应当善知因起。前述四大五藏...

三种病缘

得病有三种因缘不同。   一者、四大五藏增损得病,...

治病

明治病方法者,既深知病源起发,当作方法治之。治病之...

四魔

魔,梵语具云魔罗,华言能夺命,又云杀者。谓能夺智慧...

三种鬼神魔

鬼神魔有三种:   一、精魅 十二时兽变化作种种形...

却魔

二种却魔法  二种却魔者   一、修止 息心寂静,...

五位修证

明声闻修行之位有五:一、资粮位,二、加行位,三、通...

资粮位

资粮位者,资,资助,粮,粮食也。人远行必假粮食而资...

加行位

加行者,准备入正位之时,而加一番之修行也。位有四,...

通达位

通达者,已于道为通达,即初果位。从世第一后,心生苦...

修习位

修习者,已于道修习也。谓于欲界九品俱生(见后文)思...

无学位

无学者,言学道圆满,更无修学也。无学位者,谓断至第...

声闻四果

前总说修行五位,兹单述四果,金刚经疏云声闻四果。 ...

九种罗汉

九种罗汉,又称九无学。   一、退相 俱舍九无学之...

因缘二种缘觉

四教仪云辟支迦罗,是天竺之言,此土翻为缘觉。此人宿...

小大二种缘觉

此二种辟支迦罗,皆有大小不同。今明独觉辟支迦罗,具...

二种涅槃(二)

二种涅槃者:   一、有余涅槃 新译曰有余依,依者...

二解脱

二解脱者:   一、慧解脱 智慧能离一切之烦恼障,...

五分法身

以五种之功德法而成身,谓之五分法身。   一、戒 ...

三明

罗汉有三明,明者知智法显了曰明。又名智明智证,明证...

六通

六通又名六神通。通者作用自在而无碍曰通,或曰通力,...

一切智

知一切法,名曰一切智。...

十智

小乘以十智,摄一切之智:   一、世俗智 有漏之智...

十八神变

十八神变者:   一、右胁出水    七、身下出水...

大乘

梵语摩诃衍,译作大乘。大,简小之称。乘,运载之义。...

大乘之宗要

佛乘宗要论曰:大乘为超出世间,而又适应世间。则其宗...

就果位上明大乘之趋向

大乘之果位,是即大乘之究竟趋向也。大乘之究竟极果,...

大乘之四分

兹叙大乘之法,亦以信解行证四分说之,其义虽已见于小...

信分(二)

信者信受,一切佛法,起原于信。所谓信为道源功德母,...

信心(二)

信心者,信受所闻所解之法无疑心也。能深信乐诸法实体...

信根(二)

信根者,由信而能增长也。信一切善法,使善萌增长而不...

信力(二)

信力者,谓由信而有势力也。信根增长,破诸邪信,不为...

所信之事理因果

大乘之人,信世间种种差别之现相,其本体一如平等,无...

三谛

大乘之人,所信谛理有三,即是三谛。谛者谛审也,谓谛...

三大

大乘之人所信理上有三,所信事上亦有三,即是三大: ...

一心

种种事理,不出一心。故须谛信一心,乃为究竟。一心者...

佛性

次信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佛者觉悟之义,性者不改之义...

三无差别

究竟体性,一切平等,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是为大乘之...

就取行说

就取行上说,大乘之人应谛信者,即是大乘宗本三句。 ...

信所依止之根本及三宝

大乘起信论云:略说信心有四种,云何为四:   一者...

信己(二)

信己略说为三:   一、信己不异于佛。所谓一切众生...

辨惑(二)

医者治病,先明病相。佛法度生,先明惑相。兹述辨惑,...

无明

一切惑业,若逆溯之,其源无不归纳于无明。盖一切惑业...

循本以折末

反之由无明而顺推之,则无不是由无明演绎而成一切烦恼...

释义

无明梵语阿尾儞也,谓闇钝之心,无照了诸法事理之明,...

本末二种无明

无明者,痴闇之心,体无慧明,故曰无明。又一切烦恼之...

独头相应二种无明

复次无明又有二种:   一、独头无明 又云不共无明...

五种无明

复次无明又有五种,百法问答钞曰:   一、相应无明...

十五无明

髀婆沙论云十五种无明:   一、根本无明 谓从无始...

计执我法

一切烦恼根本,起于我耳,计执于我,一切生死波澜,于...

我及我所

凡夫计着于我,有我我所。我者谓自身,我所者谓身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