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词典
佛教故事
慧律法师
大安法师
净界法师
印光大师
梦参法师
佛经咒语
阿弥陀佛
观音菩萨
地藏菩萨
佛法入门
佛学问答
念佛
智慧
福报
放生
因果
修行
戒淫
忏悔
【佛光大辞典】(第11页)
更多词典列表
三消伏
消伏三种毒害。即:(一)事消伏,多以散心消伏虎狼、...
三涅槃
三种涅槃。(一)天台宗就体、相、用三方面,用以彰显...
三病
病,梵语 vyādhi。(一)就病之性质,类分为风...
三益
指修行有三种得益:(一)又作种熟脱。乃就所化实益之...
三真如
诸法之体性真实不变,称为真如。(一)成唯识论依三无...
三秘密身
指字、印、形三种之秘密身。依真言宗之教义,诸尊皆有...
三祖寺
又称乾元禅寺、山谷寺。位于安徽天柱山中。传为南朝宝...
三能变
梵语 trividha-parināma。指异熟、...
三般若
般若,梵语 prajā,意为智慧。又作三种般若。(...
三草二木
以草木之大小喻显根性之不同。三草,即小药草、中药草...
三退
声闻、缘觉、佛等功德之退失有如下三类:(一)已得退...
三退屈
又作三种退屈。乃菩萨五位中,于第一资粮位之间可能产...
三假施设
略称三假。(一)般若经所立之三种假。假施设,梵语 ...
三假观
为仁王般若波罗蜜经卷上序品所揭举之三种假观之名,天...
三国佛法传通缘起
凡三卷。日僧凝然撰于应长元年(1311)。乃连亘印...
三国传记
凡十二卷。日僧玄栋撰。今收于大日本佛教全书卷一四八...
三国遗事
凡五卷。高丽僧一然(1206~1289)撰。今收于...
三寂默
为身寂默、语寂默、意寂默之总称。寂默,梵语 mau...
三密
梵语 trīni guhyāni。指秘密之三业。即...
三密加持
指佛陀三密之加持。三密,即身密、口密(语密)、意密...
三密用大
三密,指身密、语密、意密。三密之作用遍于法界,赅通...
三密观
又作三金刚观、三金观、三吽观。密教用以灭除身口意三...
三常
指佛身三种常住。即:(一)本性常,又作自性常、凝然...
三从
古代女子一生中所应恪守、遵从之三项德目,即在家从父...
三教
将佛一代之圣教判别为三类。此种判教盛行于南北朝以后...
三教平心论
凡二卷。元代刘谧撰。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二册。作者以儒...
三教指归
凡三卷。日僧空海撰。书中主张出家乃为真正忠孝之道,...
三教图
又作三教圣人图、三圣图。即将孔子、释迦、老子三圣人...
三教论衡
(一)指儒、释、道三教之论诤。盖儒道二教原系我国固...
三梵
色界四禅天中之初禅天有梵众、梵辅、大梵等三天,称为...
三条椽下七尺单前
指禅家僧堂内坐禅之床位。其床横三尺,头顶上方有三条...
三欲
(一)众生心之所欲。(一)形貌欲,见端容美貌而生贪...
三清净心
又作三种随顺菩提门法。清净,离垢离障之义,指远离障...
三净因
又作身器清净三因。指清净身心之三种因。即:(一)身...
三净肉
据十诵律卷三十七载,有三种肉,病者可食,称为净肉。...
三净头
指僧堂座席前之床缘一尺处,其处有三种用途,第一用以...
三现观
指见、缘、事三现观。现观,指以无漏慧观现前之四圣谛...
三眼
指肉眼、天眼与慧眼。(一)肉眼(梵 mājsa-c...
三粗重
又作三粗重。指每一阿僧祇劫次第所断之皮粗重、肤粗重...
三细六粗
语出大乘起信论。根本无明起动真如,现出生灭流转之妄...
三庄严
指事、法、人之三种庄严。即:(一)事庄严,指色、声...
三处入法界
法界,指常住不变,一如平等,寂静圣智之境界。亦即指...
三处木叉
指护持身、口、意三处之戒。木叉,为波罗提木叉(梵 ...
三处阿兰若
阿兰若,乃空寂、最闲处之义,即距离聚落一俱卢舍(即...
三处传心
禅宗之传说。谓释迦牟尼佛于三处传心于大迦叶:一于灵...
三术
指天台宗修禅观、去魔障所用之内外三种方法。全称内外...
三通力
为华严经疏卷二十所举之三种神通力。即:(一)报得通...
三途之川
又作三途河、三濑川、渡河、葬头河。即一般所谓之奈河...
三途对三毒
大明三藏法数卷十二谓,火、刀、血三途配瞋、贪、痴三...
三部
密教分胎藏界诸尊为莲华部、金刚部、佛部,分别表示佛...
三部大法
指金刚界大法、胎藏界大法与苏悉地大法而言。为日本台...
三部秘经
又作真言三部、秘密三部、大日三部。乃密教三部经之略...
三部假名钞
凡七卷。今收于大正藏第八十三册。日僧向阿证贤撰,元...
三部经
略称三经。为各宗自经典中特别选出三部与其宗义同性质...
三鸟出网
为形容三乘众生根器各异之譬喻。三乘众生脱离妄执羁绊...
三胜义
法相宗将真谛分为义、得、正行等三种胜义。妙体离言,...
三胜学
据瑜伽师地论卷二十八载,能令戒、定、慧三学增胜者,...
三报
指三种业报,即依受报时间之别,将果报分为三种:(一...
三尊
又作三尊佛。以中尊为主,其左右两侧由其他二尊胁侍。...
三尊来迎
指临终之际,阿弥陀如来、观音菩萨、势至菩萨前来迎接...
三惑
(一)又作三障。天台宗就界内、界外之惑所分之见思、...
三恶
(一)指人之三种恶心。人有此三恶,故甚难加以教化。...
三恶行
梵语 trīni du?caritāni,巴利语 ...
三恶趣
指地狱、饿鬼、畜生三恶趣。又作三恶道、三涂、三途、...
三恶觉
据宗镜录卷八十一载,修定之时,若仅修习世禅,虽曰修...
三智
(一)指大智度论卷八十四释三慧品所说之一切智、道种...
三期末劫
明、清民间宗教用语。分世界为三期,主张经过第二期末...
三无生忍
为法相宗依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等三性所立...
三无我
法相宗就遍计所执等三性所立之无相、异相、自相之三无...
三无性
梵语 trividhā nihsvabhāvatā...
三无性论
梵名 Try-asvabhāva-prakaran...
三无明
为佛说决定义经所举凡夫之三种无明。即:(一)痴无明...
三无为
梵语 tri-asajskrta。指虚空、择灭、非...
三无差别
指心、佛、众生三种平等无差别。又作三法无差、三三平...
三无常
指诸法生灭迁流,无定实之体,可由三方面显示之。依诸...
三无间业
招致堕落无间地狱之杀父、杀母、杀阿罗汉等三种恶业。...
三无漏根
梵语 trīny anāsravendriyāni...
三无漏学
指戒、定、慧三学,在凡夫之身为有漏(有烦恼、垢染)...
三无碍
据大宝积经卷十四载,菩萨有三种无碍,即:(一)总持...
三牌
禅林为奉祝皇帝、皇后及皇太子圣寿无疆,而安置于佛殿...
三发愿
指阿弥陀经所举之已发、今发、当发三愿。即:(一)已...
三等至
又作三定。谓四静虑、四无色等八根本定,其性质有味、...
三等流
唯识家所说五果中之等流果,以性质而别,又可分为如下...
三结
梵语 trīni sajyojanāni,巴利语 ...
三善知识
修行之人欲得道果,必由教授知识以训诲,同行知识以策...
三善根
梵语 trīniku?ala-mūlāni,巴利语...
三善道
“三恶道”之对称。又作三善趣。指由三品善业转生趋向...
三菩提
(一)就三乘之所得而别,分为声闻、缘觉、无上正等三...
三跋罗陀耶怛特罗
梵名 ?rī-mahāsajvarodaya-ta...
三量
(一)量,即尺度、标准之意,指知识之来源、认识形式...
三阶佛法
凡四卷。隋代信行(540~594)撰于开皇十二年(...
三阶佛法密记
原为三卷,今仅存上卷,即敦煌本伯希和第二四一二号。...
三阶教
又称第三阶宗、三阶宗、普法宗。为隋代信行(540~...
三集谛
集谛,指有关诸苦生起之真谛。法相宗就集谛所显具之遍...
三圆满
为瑜伽师地论卷八十五所举三种圆成满足之法。即:(一...
三涂
又作三途。即火涂、刀涂、血涂,义同三恶道之地狱、饿...
三想
(一)指三种恶想。又作三恶想、三不善想。即:(一)...
三爱
指人于临终所起之三种爱着。即:(一)境界爱,谓临终...
三会
(一)为佛救度众生而说之三次法会,过去诸佛如毗婆尸...
三业
梵语 trīni-karmāni。(一)身口意三业...
三业四威仪
三业为身、口、意三处之所作,四威仪为行、住、坐、卧...
三极少
指物质、名称、时间等三种之极少。即:一极微为物质之...
三灭谛
指法相宗依遍计所执等三性所立之三种灭谛。即:(一)...
三照
以太阳顺序照耀高山、幽谷和平地来比喻佛陀教化众生之...
三经一论
即净土宗所依准之四部典籍。三经指:无量寿经二卷(曹...
三经通别
据法华玄义卷一下载,如来所说诸经,无不具教、行、理...
三经义疏
日本圣德太子撰。乃法华义疏四卷、维摩经义疏三卷、胜...
三义欢喜
佛说观无量寿经之后,韦提希夫人、阿难,及无量人、天...
三义观
谓次第观想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之真义。大毗婆沙论卷...
三圣
(一)华严三圣,即本师毗卢遮那佛及普贤、文殊二大菩...
三圣金鳞
禅宗公案名。又作三圣透网金鱼、三圣以何为食。叙述三...
三圣圆融观
华严宗之观法。即观想毗卢遮那佛与普贤、文殊二菩萨等...
三落叉
指三亿,乃密教陀罗尼念诵成就之限数。落叉,原为印度...
三解脱门
梵语 trīni vimoksa-mukhāni。...
三道
(一)又作三聚。指惑道、业道、苦道;此三者为生死流...
三道宝阶
指金、银、琉璃三阶。又作三道宝梯。即佛陀从忉利天下...
三僧祇百大劫
即菩萨发心至佛果之修行时间。又作三祇百劫。为三阿僧...
三漏
梵语 traya āsravāh,巴利语 tayo...
三渐次
据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八载,佛欲说修行地位,先说三等渐...
三疑
据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卷二载,习禅之时,若生起如下三...
三福
指往生极乐净土者所修之三种净业;此为过去、现在、未...
三福业
又作三福业事、三性福业事。(一)据增一阿含经卷十二...
三种人难报
据大毗婆沙论卷六十六载,有三种人令有情众生获大利益...
三种不坚易三坚法
本事经卷七以财、身、命三种不坚,转成坚财、坚身、坚...
三种方言
为三论宗解释“八不中道”所用之三种言教。即因应受教...
三种止观
指天台宗所立之渐次止观、不定止观与圆顿止观。略称三...
三种世间
指三种世界。又作三世间。(一)据大智度论卷七十载,...
三种生身
指人类身体具有之三位。系数论学派所立。即:(一)微...
三种示导
梵语 trīni prātihāryāni,巴利语...
三种光明
据瑜伽师地论卷十一载,光明有三,即:(一)外光明,...
三种成就
指唯识宗所说之种子、自在、现行三者。成就乃“得”之...
三种有
有,“存在”之义。三种有,指三种存在之法,即:(一...
三种至教
显扬圣教论卷十一载,至教有三,即:(一)圣言所摄,...
三种行仪
乃日僧辨阿依善导、源信之说所立之三种念佛仪则。据辨...
三种作意
作意,使心警觉以引起活动之精神作用。三种作意即指由...
三种即身成佛
即日本真言宗所立理具、加持、显得等三种即身成佛之义...
三种忍行
据诸经要集卷十载,菩萨修行时,有身、口、意三种忍行...
三种身
身,即聚集之义。大乘五蕴论以名、句、文为三种身,即...
三种奇特事
据过去现在因果经卷四载,佛有三种奇特之事,即:(一...
三种定业轮
据地藏十轮经卷二“十轮品”载,如来以禅定、诵习、营...
三种法身
(一)鸠摩罗什所立之三种法身,即:(一)法化生身,...
三种法华
指根本、隐密及显说三种,乃日本天台宗之说。日僧最澄...
三种律仪
说一切有部将律仪(即防护)分为三类:(一)别解脱律...
三种思惑
指于尘境起诸染着而生之三种惑业。即:(一)俱生思惑...
三种相
(一)华严经随疏演义钞以标相、形相、体相为三种相。...
三种重罪
为密宗所立之三种重罪。即:(一)退三昧耶,谓受法之...
三种香
指由树之根、枝、花所制成之世间三种香。据戒德香经载...
三种病相
据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卷四载,修禅定者,若善识病源,...
三种神变
又作三种示导、三示现、三神足。据大宝积经卷八十六载...
三种鬼神魔
据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卷四载,魔能现诸形相,恼乱修行...
三种常
大乘庄严经论卷三菩提品以法身、报身、应身三身为具有...
三种教相
(一)又作教相三意。乃法华经与法华以前诸经在教相上...
三种清净
指心、身、相之三种清净。乃大智度论卷四十三释集散品...
三种净肉
指许可比丘食用而不犯戒之三种净肉,即:(一)不为我...
三种净业
为观无量寿经所举三种往生净土之因,亦为过去、未来、...
三种习气
指名言、我执、有支三种。又作三种熏习、三熏习。由现...
三种庄严
(一)极乐净土之庄严功德可分为三类。又作三种成就愿...
三种胜勇猛
为大乘庄严经论卷一归依品所举修习佛道之三种胜勇猛。...
三种恶
成实论卷十以恶、大恶、恶中恶为三种恶。(一)恶,如...
三种发心
(一)指菩萨在修行道位中所发之三种菩提心,即:(一...
三种菩提心
又作三菩提心。(一)菩提心论载,菩提心之行相有行愿...
三种圆满安乐
据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一载,修菩萨行者能成就三种圆满安...
三种意生身
通教登地菩萨得如幻三昧,能示现无量自在神通,普入一...
三种灭
(一)三种有为、无为之灭。即择灭、非择灭、无常灭。...
三种僧
(一)据心地观经卷二报恩品所载,有:(一)菩萨僧,...
三种睡眠
睡眠,使心闇昧之精神作用。依天亲之遗教经论所立,睡...
三种精进
(一)成唯识论卷九所立之三种精进。即:(一)被甲精...
三种禅
指三种禅定,即:(一)世间禅,乃色界、无色界之禅定...
三种礼佛
据华严孔目章卷一载,以身仪之端正、内心之虔诚与否,...
三种薰习
(一)指唐译摄大乘论卷上所举之三种习气,即:名言习...
三种证相
据法华忏仪载,上中下三根之人修习法华三昧,于三七日...
三种变易生死
乃就变易生死之名而释为三义,即:(一)微细之生灭称...
三个告敕
于法华经之说会中,释尊对化菩萨与来自他方之菩萨所...
三纲
(一)指寺院中统领僧众,职掌事务之三项僧职。纲,意...
三罚业
梵语 trīni dandāni,巴利语 tīni...
三聚
(一)指三种类聚。又称三定聚。即:(一)正定聚,(...
三聚净戒
梵语 tri-vidhāni ?īlāni。指大乘...
三说声
又作三士。梵语文法中,将说者分为三种,即:(一)自...
三酸图
乃以儒、道、释人物为画题之图画。相传苏东坡(儒)、...
三障
梵语 trīny āvaranāni。三种障碍。(...
三际
(一)即三世。(一)前际(梵 pūrvānta),...
三魂七魄
即众生身中之三种魂识与七类魄识。三魂,指胎光业魂神...
三德
(一)指大涅槃所具之三种德相,即:法身、般若、解脱...
三德六味
三德,指轻软、净洁、如法。六味,指苦、醋、甘、辛、...
三慧
梵语 tisrah prajāh。指闻思修三慧。即...
三慧经
全一卷。译者佚名。收于大正藏第十七册。集录经论中种...
三摩地
梵语 samādhi,巴利语同。七十五法之一,百法...
三摩地法
乃总称密教之法。以此宗之本意修三密平等之三摩地,故...
三摩波多法
密教护摩修法之一种。即于一座护摩之终,祈念究竟成就...
三摩呾吒国
三摩呾吒,梵名 Samatata。东印度之古国名。...
三摩呬多
梵语 samāhita,巴利语同。意译等引、胜定。...
三摩耶
梵语 samaya 之音译。又作三昧耶、縒么野、娑...
三摩耶道
总称密教之法。三摩耶,乃平等之义,密教以三密平等之...
三摩若
旧译作“总相”,新译作“有”。为胜论学派所说六句义...
下钵
(一)依照钵盂容量之大小,有上钵(巴 ukkatt...
三乐
(一)指外、内、法乐等三乐,乃依往生论注卷下所立。...
三热
又作三患。为长阿含经卷十八所举龙之三种苦恼。即:(...
三缘
又作摄取三缘。乃指亲缘、近缘、增上缘,即念佛之行者...
三请
指三次请佛说法。法华经卷五如来寿量品(大九·四二中...
三论
指龙树之中论四卷、十二门论一卷,及提婆之百论二卷。...
上一页
下一页
净慧法师
圆瑛大师
药师法门
佛教戒律
因缘
药师经
断除执着
宏海法师
道证法师
功德
看破放下
断除烦恼
念佛法门
助念
憨山大师
信愿
学佛感应
孝顺父母
妙法莲华经
观音菩萨
佛教词典 fodian.cc
词典首页
随机推荐
佛教文库
全部栏目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