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词典
【佛光大辞典】(第12页)   更多词典列表

三论玄疏文义要

凡十卷。日僧珍海撰。今收于大正藏第七十册。就吉藏三...

三论玄义

全一卷。隋代吉藏撰。今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册。概述三...

三论宗

又作空宗、无相宗、中观宗、无相大乘宗、无得正观宗、...

三论祖师传集

凡三卷。撰者不详。乃集录中、印三论宗列祖之传记。上...

三贱

即指刀贱、衣贱、色贱。为对治贪着之心,僧侣缝制袈裟...

三贤

指修善根以制伏烦恼,使心调和之三种修行阶位。可分小...

三辈

指无量寿经所说往生弥陀净土之上辈、中辈、下辈三类众...

三辈事佛

据分别经载,奉事佛有真假,故分别为三类:(一)魔弟...

三轮

(一)构成器世界之风、水、金等三种轮围。(一)风轮...

三轮身

指自性、正法、教令三种轮身。又作三种轮身、三轮。即...

三轮相

指施者、受者与施物三者。三轮之相存于意中,称为有相...

三轮教

教判名。(一)指梁·真谛依金光明经而立之三轮教,即...

三轮体空

布施之时,能体达施者、受者、施物三者皆悉本空,摧破...

三余

又作三种余。余,残余、残留之意。谓声闻、缘觉二乘之...

三坛大戒

我国特有之授戒仪式,分初坛正授、二坛正授、三坛正授...

三学

(一)梵语 tisrah ?iksāh,巴利语 t...

三缚

指三种系缚,缚,烦恼之别名。盖贪瞋痴三不善根,系缚...

三谛

指三种真理。据天台宗,诸法实相之真理分为空、假、中...

三谛相即

指天台圆教之空、假、中三谛圆融不二,以别于别教三谛...

三随眠

又作三使。随眠,梵语 anu?aya,意即烦恼。菩...

三随烦恼

谓昏烦恼乱之法,长时随逐不舍,故称随烦恼。据华严经...

三默堂

指须严守缄默之三所堂,即:浴室、僧堂、西净(厕处)...

三应供养

指三种宜供养者,即:(一)如来应供养,此因如来乃自...

三檀

指三布施。又称三施。檀,檀那之略称,为布施之意。据...

三禅天

指色界四禅天中之第三天。又作第三静虑、第三禅。因离...

三声

梵语 livga。乃用以区别梵语文法上,名词、代名...

三举

指比丘违犯不见、不忏悔、恶见不舍等三罪,犯此三罪者...

三斋

(一)指牧牛斋等三斋,即:(一)牧牛斋(梵 gop...

三断

断,乃断缚离系而得证之义。三断指:(一)(一)见所...

三归依

梵语 tri-?arana-gamana,巴利语 ...

三礼

又作三拜。(一)三宝礼之略称。又作三敬礼。合掌恭敬...

三藏

梵语 trīni pitakāni,巴利语 tīn...

三藏法师

梵语 tripitakācārya。指精通经、律、...

三藏教

(一)为佛陀一生教法之总称。 (二)指小乘教法。亦...

三藏诠三学

三藏即经藏、律藏、论藏,三学即戒学、定学、慧学。三...

三藐三佛陀

梵语 samyak-sajbuddha,巴利语 s...

三覆八校

三,指正、五、九月等各月之一日;八,指立春、春分、...

三转十二行相

梵语 tri-parivarta-dvāda?āk...

三转读文

即空转、假转、中转。又作十如三转。法华经方便品有“...

三杂染

染污真性,即称杂染。杂染有如下三种,即:(一)烦恼...

三兽渡河

以兔、马、象三兽之渡河比喻三乘断惑修行之深浅。盖佛...

三识

(一)类别八识为三种,是为三识。此系四卷楞伽经卷一...

三识缘境广狭

据宗镜录卷三十六及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一载,第八、第七...

三关

指三问题或三语。(一)楞严三关:谓宋代天台名德慈云...

三类境

(一)又称三类、三境。乃法相宗之教义。将所缘之对境...

三愿

指三种誓愿。(一)将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总分为三类,即...

三愿的证

又作的取三愿。意谓取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之第十八、十...

三宝

梵语 tri-ratna 或 ratna-tray...

三宝六义

据诸经要集卷一载,三宝有希有、离垢、势力、庄严、最...

三宝印

指刻有“佛法僧宝”四字之印,意在祈祷三宝之加护。为...

三宝物

指属于佛、法、僧三宝之物。即:(一)佛物,如佛像、...

三宝章

又作三宝标、三宝、三叉、三钴。用以象征佛法僧三宝之...

三宝鸟

又称佛法僧鸟。以其鸣声似“佛法僧”之音,故有此名。...

三宝礼

又作三敬礼、三礼。乃礼拜佛、法、僧三宝之意。礼文种...

三宝绘词

凡三卷。又称三宝绘。日本永观二年(984)源为宪撰...

三忏

忏即忏摩,意为悔过。据天台四教仪集注载,忏摩有三种...

三蕴

小乘化地部将万法分成三种,称为三蕴。即:(一)一念...

三觉

(一)指三种恶觉。又作三不善觉、三恶觉、三界。乃凡...

三权一实

指天台宗之化法四教。四教之中,藏、通、别教三种系权...

三变土田

意谓三变秽土为净土。又作三变土净、三变土。释迦如来...

三验

入于定中,若有佛菩萨等之像显现时,验定其邪正之法有...

三观

指三种观法。(一)天台智者大师所立之天台三观,此系...

下口食

四邪命食之一。下口,巴利语 adhomukha,本...

下生

谓菩萨自天上界降生于下界。过去现在因果经卷一(大三...

下劣转

六种转位之第五。指声闻、缘觉二乘之证悟。下劣一词,...

下地

梵语 adhara-svabhūmi。(一)三界分...

下地粗苦障

又作下地粗苦障。乃“上地静妙离”之对称。属无间道之...

下肩

指邻接自己座位之次席。又作肩下、肩次。反之,邻接自...

下品戒

三种受戒之一。佛入灭后,无授戒法师时,自于菩萨尊前...

下炬

又称下火。葬仪时,导师秉炬,表示火葬亡者之意。传始...

下风

即一般所说之放屁。佛制戒律之僧众威仪法中,亦制有下...

下乘

(一)指声闻藏。为世亲菩萨所说。[摄大乘论释卷一]...

下众

指下七众。即沙弥、沙弥尼、学法女、出家男、出家女、...

下棒

禅林用语。在禅家,师徒机锋问答时,师父棒打弟子或参...

下间

指寺堂僧房中之下等房间。面对堂宇,己身之左方为下间...

下尘

指恶道等下界之尘境。释门归敬仪卷上(大四五·八五五...

下语

禅林用语。其意有三:(一)针对禅宗公案或古则发抒己...

下转

(一)又称下转门,与“流转”同义。指本觉为化他而向...

下腊

又作浅腊、下腊。与“上腊”对称。指僧尼出家受戒后,...

下嚫

指将布施之物供于佛前。下,意为安下、安奉;[贝*亲...

丈六像

又作丈六佛、一丈六像、等身像。即与佛身等高之雕像或...

丈夫

梵语 purusa。音译补卢沙、富楼沙、浮溜沙、布...

丈夫志干

指意志强固之勇者,又指堪忍永劫修行,积德猛进之菩萨...

上下华严寺

指山西大同境内之上华严寺与下华严寺。两寺皆建于辽时...

上上人

日本净土宗对念佛行者之赞誉。为五种嘉誉之一。日本净...

大寺

巴利名 Mahā-vihāra。音译摩诃毗诃罗。乃...

上行菩萨

上行,梵名 Vi?ista-cāritra。即法华...

上求下化

谓上求菩提,下化众生。乃菩萨行之内容。胜思惟梵天所...

上足

指上首弟子,即门下、会中之优秀弟子。 p716...

上供

指于诸佛、祖师圣像前,备供物圣膳等物供养。敕修百丈...

上味

指最佳味。往生要集卷中载,阿弥陀佛以饮食施与众生之...

上明寺

位于湖北江陵之古刹。塔宇壮丽,僧房万间,当地寺庙无...

上肩

指禅家之上位。例如东序之人以佛座在上,而以己之右肩...

上肩顺转

上肩,指左肩;即顺左肩而转。敕修百丈清规卷六日用轨...

上品戒

为大乘戒三种受戒之一。指在诸佛菩萨面前所受之戒,为...

上品莲台

指上品往生极乐者所化生之莲台。往生极乐之三品中,上...

上界

(一)指色界、无色界等上界天。与“欲界”对称。于密...

上茅城

(一)梵名 Ku?āgrapura。音译矩奢揭罗补...

上首

梵语 pramukha,巴利语 pamukha。(...

上首功德

指胜妙无过之功德。乃极乐净土二十九种庄严中八种佛功...

上香

奉香于佛前之炉中。上香之法,分成线香与檀香两种。(...

上乘禅

指顿悟自心之禅。禅宗自谓超乎大、小二乘之上,故别立...

上座

梵语 sthavira,巴利语 thera。音译悉...

上座十法

指上座所应具足之十种条件。据十诵律卷五十载,即:(...

上座部

梵名 ārya-sthavira-nikāya,巴...

上根

指上等之根器,即眼、耳、鼻、舌、身等诸根之上利者,...

上堂

禅林用语。(一)指上法堂说法。古时长老住持可随时上...

上堂牌

指预告上堂之牌示。即报大众上堂时日之揭示,悬于法堂...

上渊

(1627~1679)明末清初禅僧。又称海渊。冀州...

上厕法

指如厕之作法。乃为僧徒日常生活所应注意之事项,尤以...

上间

指禅院之上位。人面向堂时,以己身之右为上间,法堂、...

上烦恼

(一)即由根本无明所生之枝末惑。又指十大惑中之根本...

上睿

(一)(1624~?)清代临济宗僧。号楚林。中年时...

上蓝顺

宋代临济宗僧。生卒年不详。西蜀人。出家后,与圆通居...

上转

指向上转。又作上转门。与“下转”对称。始觉为自利而...

丸土

土制之丸粒。又作九丸土。即如厕之后,用以清洁手等之...

丸香

调和各种香而成之丸粒,乃密教修护摩法时所用供物之一...

凡小

其意有二:(一)指凡夫。凡夫即小人,故称凡小。(二...

凡小八倒

指凡夫与小乘之人所起八种颠倒之见解。即:(一)非常...

凡夫

梵语 prthag-jana。音译作必栗托仡那,意...

凡夫十重妄

凡夫之阿赖耶识迷妄不觉,据宗密之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下...

凡夫禅

即以浸法悦、求幸福为目的而修行之禅。宗密于禅源诸诠...

凡性

指凡夫之性。又称凡夫性、异生性。为法相宗二十四不相...

凡习

指凡夫习善习恶之是非行动。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下之一(...

凡圣

乃指凡夫与圣者。圣者又称圣人,即见道位(初生无漏智...

凡圣一如

又作佛凡一体、凡圣不二。乃指凡圣本性同一。即凡夫(...

凡僧

(一)未证圣果之平凡僧。又作愚凡僧。为“圣僧”之对...

凡福

指人、天之福德。与三乘修行圣果之福德对称。此人天福...

久住

指久居一处。法华经卷二信解品中谓,久住系指长者之穷...

久修

指长期之修行。法华经妙庄严王本事品(大九·五九下)...

久远

即时间久远。无限之往昔,称为久远劫。成佛之时于历史...

久远实成

又作久成、久远古成、久远本佛、无始古佛。乃谓在印度...

乞士

梵语 bhiksu 之意译,指比丘。比丘为杜绝一切...

乞雨

乃久旱之时,以宗教仪式祈求降雨之事。又称祈雨、请雨...

乞食

梵语 paindapātika,巴利语 pinda...

乞食十利

乞食有十种利益,即:(一)所用活命,自属不属他。(...

乞食四分

据宝云经卷八载,佛制乞食之法,一日之中,必以七家为...

乞眼婆罗门

对因位修行中之菩萨乞求施与眼目之恶婆罗门。贤愚经卷...

乞洒

悉昙字 (ksa)。悉昙五十字门之一,四十二字门之...

于法开

晋代僧。为晋代般若学六家七宗中“识含宗”之代表人物...

于法兰

晋代僧。高阳(河北蠡县)人。少有异操,十五岁出家,...

于道邃

晋代僧。为晋代般若学六家七宗中“缘会宗”之代表人物...

于阗

梵名 Ku-stana。西域古王国。又作于填、于殿...

亡五众物

指五众死亡后之遗物。五众即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

亡名

(一)北魏僧。生卒年不详。从学于洛阳道辩法师。博通...

亡是非论

全一卷。隋代僧昙迁(542~607)撰。本书无单行...

亡僧索命

禅宗公案名。盐官齐安会下有一主事僧将死,鬼使来索其...

兀庵普宁

(1197~1276)南宋临济宗杨岐派僧。日本临济...

兀庵普宁禅师语录

凡三卷。又作宗觉禅师语录、兀庵宁和尚语录、兀庵和尚...

千二百五十人

指耶舍长者子朋党五十人、优楼频螺迦叶师徒五百人、那...

千山

原名千华山,又称积翠山、千朵莲花山。位于辽东省鞍山...

千化

指密教千叶莲花台上之释迦化佛。据梵网经卷下载,卢舍...

千手经

即记载关于千手观音之经典,共有四本。即: (一)千...

千手观音

六观音之一。全称千手千眼观自在(梵 Avalok...

千日诣

日本佛教用语。又作千日参。即在千日之间,连续到神社...

千如是

为天台宗融摄一切诸法而立三千数目时之用语。“如是”...

千佛

乃指同时期出现之一千尊佛。法华经药王菩萨本事品(大...

千佛山

位于山东济南城南。山壁凿有凸形佛像,大小不下千余,...

千佛岩

位于四川宜宾北郊岷江南岸翠屏山。山势小巧秀丽,妩媚...

千佛洞

(一)甘肃敦煌县东南有鸣沙山,其麓有三界寺(共三寺...

千松笔记

全一卷。明代僧大韶着,明末刊行。收于卍续藏第一一四...

千法明门

明门,智慧之异称。通达千种法之智慧,称为千法明门,...

千部会

日本佛教用语。又作千僧读经、千部经。为祈愿与追思供...

千尊佛

即指造佛供养时,将同样大小之佛像并排绘画或雕刻之。...

千无一失

指无所漏失。净土宗专修报土往生正业之弘愿念佛者,执...

千华派

乃我国南山律宗之一派,以江苏句容县宝华山隆昌寺为重...

千叶莲华

指千瓣莲华。(一)为供养佛之用。大般若经卷一序品(...

千僧供养

又作千僧斋、千僧会。即同时供养一千名僧侣之法会。据...

千熙

(1307~1382)高丽僧。庆尚北道庆州人。号雪...

千福寺

位于陕西长安安定坊之古寺。唐高宗咸亨四年(673)...

千灯会

燃千灯以供佛之法会。旨在忏悔、灭罪,而以千灯供养佛...

千辐轮相

指具足千辐轮之妙相,乃佛三十二相之一。又称足下轮相...

大阿阇黎

密宗修法时之主要领导僧侣。又称大阿阇梨、大阿阇梨耶...

大键

又作键[金*咨]。即应量器内重叠三个小钵之第二鐼。...

叉手

两手交叉之意。(一)印度致敬法之一种。又称金刚合掌...

口力论师

为印度古代外道之一派。该派主张虚空为万物之真因。据...

口安乐行

四安乐行之一。不乐说人及经典过之行法。即远离说过、...

口传

又作口诀、口授、面授、面授口诀。乃为师者选出特优之...

口业

梵语 vāk-karman。又作语业。三业之一。指...

口业功德

指阿弥陀佛口业之功德。为极乐净土二十九种庄严中,佛...

口业供养

指口赞诸佛菩萨之功德,乃三业供养之一。[法华文句卷...

口称三昧

指口称佛名,不杂余念,依此而声声相续,一心不乱,发...

口轮

三轮之一。又称教诫轮、正教轮、说法轮。佛所说之法,...

口头禅

谓不明禅理,仅袭取禅家之常用语以资谈助者。又作口头...

土地公

为专司土地之神。正称为福德正神,为道教及民俗所奉之...

土砂加持

又作土沙加持、加持土沙。为密教修法之一。以光明真言...

土体五重

华严经探玄记卷三载,土体有五重,即:(一)真如,真...

士用果

梵语 purusakāra-phala。又作士夫果...

士圭

(1083~1146)宋代临济宗杨岐派僧。四川成都...

夕照寺

北平名刹。与拈花寺相近。乃北平东南城诸寺中之最整洁...

大佛

一丈六尺以上之巨大佛像。又作大像。材料多为岩石、金...

大人八念

中阿含卷十八“八念经”载,阿那律陀在枝提瘦水诸林中...

大力住地

又作大力住持、大力无明。即根本无明。根本无明具有大...

大力金刚菩萨

大力,梵名 Mahā-bala,音译摩诃嚩攞。位于...

大千世界

梵语 mahāsāhasra-lokadhātu,...

大士

(一)梵语 mahāpurusa,巴利语 mahā...

大小二化身

据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四载,化身有大小二种:(一)大...

大小品对比要抄序

全一卷。东晋僧支道林(314~366)撰。收于大正...

大己

僧众对比自己多五年(五夏)以上戒腊者之尊称。唐代道...

大不善地法

梵语 a-ku?ala-mahā-bhūmik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