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词典

两展三礼

【禅林象器笺】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字汇》云:“展,之辇切,旃上声,开也,舒也。”

《小补韵会》云:“展,知辇切,舒也。”

旧说曰:“展者,初欲展坐具,师家揶揄止之,故作折势;复欲重展,复止之,复作折势;然不拜则情不足,故不展坐具而手持触地拜而已。”或曰:“展者,插手于坐具也,至第三度,抽之点额而礼。”

忠曰:“或曰展者,展礼话也,谓叙事寒喧。予谓展固系坐具,初欲展具,师家约免,即不展具,但叙事情。第二展义同,叙寒喧耳,非展礼词之义。”

《敕修清规·游方参请》云:“起至炉前,两展三礼,谢茶。初展云:‘某等重承煎点,特此拜谢,下情不胜感激之至。’再展云:‘即日时令谨时,恭惟堂头和尚尊候起居多福!’退身触礼三拜。”又〈谢挂搭〉云:“参头一展坐具,住持展手约免之,即收起。参头进前云:‘某等宿生庆幸,获遂依栖,下情不胜喜跃之至。’仍如前退身,香几右手转,归位问讯,再展坐具,住持复如前约免,收坐具。再进前云:‘即日时令谨时,恭惟堂头和尚尊候起居多福!’仍如前转,归位问讯,触礼三拜,住持答一拜。”又《大鑒》说,见〈触礼〉处。

忠曰:“上来所录,到第三度触礼三拜。其三拜,但是三度点额也。然又有第三度真三拜者。《敕修清规·受法衣》云:‘插香,两展三礼,免则触礼。止此’此既免真三拜,故但触礼点额三度也。”

《校定清规》云:“两展三拜,亦有议论高者,凡前两展,住持不答拜,只以两手作分开势。盖彼欲展拜,此以手免之,故彼抽之;彼又展,此又免之,故彼触拜,则住持亦当触拜酬之。”

《僧史略》云:“近以开坐具便为礼者,得以论之。昔梵僧到此,皆展舒尼师坛,就上作礼。后世避烦,尊者方见开尼师坛,即止之,便通叙暄凉。又展犹再拜也,尊者还止之。由此只将展尼师坛拟礼为礼之数,所谓蓌拜也。如此设恭,无乃太简乎?然随方为清净者,不得不行也。”

《祖庭事苑》引《僧史略》文了云:“今丛林尊宿亦行此礼,所未便者,僧方展坐具,即反答一拜,实为倒置,往往辄谓一展即当二拜,不知据何而为此言。所谓蓌者,诈也。卑以诈拜,而尊实答之,既重轻之不分,使后世将何以为法邪?而今而后,慎勿言答拜之礼,以取笑于傍观。蓌,祖卧切。”

《释氏要览》云:“南方以抽坐具为礼,律检无文。”已下引《僧史略》。又云:“蓌,音挫,拜失容,又云诈也。”

《村寺清规·叙九拜了云:“然今丛林多只两展三拜,或谓昔有梵僧来参仰山,僧方展,而山怜其远来特止之。僧即进前切叙云:‘久仰道风。’意欲展拜,山又止之,僧故只通寒温,而后触礼三拜云云。后世因之而为叙见之礼。又或更简而只触礼三拜云云。但梵僧参仰山之事,《清规·诸书所不载,后学不知两展三礼之由,竟昧见尊宿当九拜之敬耳。”

《村寺清规·万一山跋》云:“予初游方,一尊宿曰:‘昔仰山有西土僧来参,手展坐具,山挹而辞之,遂通仰参。复欲展礼,山又止,乃通寒温,僧则触礼三拜。丛林若不本此说,则此礼无义理。后予任职众中,睹师徒行礼,其徒方展坐具,而师乃答拜。次日予诘曰:‘讵有为徒者方展具,而师即拜?于理未通。’师曰:‘近代宗师皆然。’予举前话以应,遂以予言为是。兹事盖清规·不载。”

忠曰:“《僧史略》开坐具为礼,引梵僧缘。通慧博该,必有所据,后世因作梵僧参仰山两展三礼之说,夫仰山别有梵僧来参缘,乘之傅会矣,宜哉《清规·诸书不载!”

《律苑事规》云:“禅规二展三礼,今律规并作大展三拜。词语先寒暄,次叙事,一并称之,住持不答拜。”

旧说曰:“两展陈辞,每展别,初展言某事,再展言起居。”

旧说云:“或规有初展叙时令,异于《敕修清规》。”

忠曰:“言或规者,指《律苑》乎?若然,则卒见《律苑》云‘先寒暄,次叙事’,谬解为二展三礼事,而自以为异余规。然《律苑》实以禅规二展三礼合为一个大展三拜,故拜间不交词语,拜前一并称唱之。其语先寒暄,次叙事也。若到大展九拜,则每三拜展词,其语先叙事,次寒暄,并同禅规。〈九拜〉处引《律苑》。《敕修清规·亦一并称之,则先起居,次叙事。见〈游方参请〉及〈谢挂搭〉。《敕修》何异《律苑》耶?旧说又云:‘《泽山清规·先叙时令。止此’妄谬惑人有如此者。《备用》两展皆先叙事,次寒温,与《敕修》全同。”

因录一并唱语法。

《敕修清规·游方参请》云:“参头领众至客司。乃至词云:‘即日恭惟知宾尊长禅师尊候起居多福!久钦道誉,获奉瞻际,下情不胜感激之至。’”又云:“知客词云:‘移刻恭惟诸位尊长禅师尊候起居多福!适承降重,特此拜谢,下情不胜感激之至。’”

一并词语,先拜,次词语。《敕修清规·谢挂搭》云:“参头转身至炉前,对触礼一拜,词云:‘移刻恭惟堂头和尚尊候起居多福!某等重荷收录,礼合拜谢,兹蒙降尊,下情不胜感激之至。’”又云:“次揖两序入,对触礼一拜,词云:‘即刻恭惟座元、都总、诸位禅师尊候多福!某等获遂依附,乃承隆重,下情不胜感激之至。’”

上篇:立僧首座 下篇:寮长

佛教词典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禅林象器笺

着革屣入佛塔中戒缘起

含注戒本·百众学法:“佛在舍卫,六群着革屣入佛塔中...

成实

(杂语)成实论,又成实宗,又成实师也。...

面前一丝

禅林用语。指眼前之一景一物。碧岩录第九十则(大四八...

贪瞋痴

并称三火、三毒、三垢、三不善根。又作贪恚痴、淫怒痴...

憎爱

(杂语)憎怨爱亲也。无量寿经下曰:当为导师,等无憎...

拘浪拏

(人名)阿输迦王之太子名。西域记三曰:是无忧王太子...

三谛(tri-satyas)

Sandi   即空谛、假谛、中道谛。佛教天台宗所立的谛...

四无碍解加行

【四无碍解加行】 p0456 大毗婆沙论一百八十卷十二页云...

苏末那

(人名)Sumana,又作苏摩那,苏蔓那,须摩那。人名。...

王民

方等经云:佛告王:但当念善,改往修来,以政治国,无...

界内事教

(术语)天台谓三藏教。彼教精究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事...

千佛岩

位于四川宜宾北郊岷江南岸翠屏山。山势小巧秀丽,妩媚...

【大藏经】撰集百缘经

撰集百缘经卷第一 吴月支优婆塞支谦译 菩萨授记品第一...

【大藏经】般舟三昧经

般舟三昧经卷上(一名十方现在佛悉在前立定经) 后汉月...

【大藏经】普贤行愿品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四十 罽宾国三藏般若奉 诏译 入不...

【大藏经】佛说仁王般若波罗蜜经

佛说仁王般若波罗蜜经卷上 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 序品第...

这九种人,擦肩即可,无需深交

1、轻诺寡信的人 把许诺当做玩笑,信口开河、随口说说...

夫妻之间亦要有礼仪

夫妻之间的结合,家庭的建立,乃上关风化,下继子嗣,...

出家人的五堂功课是哪五堂

参加三坛大戒的新戒们报到后,就要接受五堂功课的考核...

修净土法门不要自卑

有些人总觉得修念佛法门,似乎有点低人一等。你看人家...

素食成就世界最健康的民族

世界上有各种奇特的民族,有许多令人惊奇的特征,比如...

四种良马巧喻众生根器

昔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一日,佛告诸比丘:世间...

堪忍世界需放下

常有人问命运以及如何解除如此痛苦的人生的问题。在日...

圣严法师:消融自我

自我的消融,是要从自我肯定及自我成长的过程中逐渐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