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敕修清规·节腊章》云:“西域三时,以一时为安居,出入有禁止。”又云:“五竺地广,暑寒霖潦,气候之弗齐,故结制有以四月、五月、十二月,然皆始以十六日。所谓雨安居者,因地随时,惟适之安。或曰坐夏,或曰坐腊,戒腊之义始此。”
《行事钞·安居策修篇》云:“律通制三时,意存据道;文偏约夏月,情在三过。一、无事游行,妨修出业;二、损伤物命,违慈寔深;三、所为既非,故招世谤。以斯之过,教兴在兹。然诸义不无指归护命故,夏中方尺之地悉 并有虫。即《正法念经》云:‘夏中除大小便,余则加趺而坐。’故知护命为重,佛深制之。”又云:“上总三时分别,今但就夏亦有三时:初四月十六日是前安居,十七日已去至五月十五日名中安居,五月十六日名后安居。故律中有三种安居,谓前、中、后也。前安居者,住前三月;后安居者,住后三月。虽不云中三月,然文中具明前后日数,中间不辨,于理自明。”
《羯磨疏?诸众安居法篇》云:“出家慕道,驰散非业,故当计时择念,义无浮逸。今乃沿随邑野,追逐情尘,颠仆巨壑,无思返迹。是以大圣以法遮防,不许游涉,当居静虑,故律文中三时通制。然有待之形,许缘不一,必量过起,夏暑偏多。一则损生害命,深乖慈道;二招世讥谤,不及禽兽;三为过既深,故非道业。春冬过少,待缘开赴。有斯别故,名曰安居。释名者,形心摄静曰安,要期在住曰居也。”
忠曰:“讥谤不及禽兽者,《僧祇律》云:‘安居法者,佛住舍卫城,尔时,诸比丘雨时游行,多所践害,为世人所嫌:九十六种出家人尚知安居,如鸟隐巢而自守住;沙门释子自称为善好,而不安居。诸比丘以是因缘具白世尊。佛言:正应为世人所嫌,从今已后,雨时应安居。’”广明安居法。
《梵网经古迹记》云:“夏坐安居处者,《北并州疏》云:‘昔来经论或名坐夏,或名坐腊,或名夏腊,皆由不善方言也。今依大唐三藏译云:雨安居,谓雨时安居故。然西方立时不同,或立四时,谓从正月十六日至四月十五日为春时;从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为夏时。如此秋冬并各三月,至正月十五日总为一岁。或总一年,分为三时,谓即佛法依此为定,谓从正月十六日至五月十五日以为热际,从五月十六日至九月十五日立为雨际,从九月十六日至正月十五日即为寒际。雨际虫多,令人讥谤,故制安居。’”又云:“今此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实为疏谬,既非夏时,言雨安居。”
忠曰:“太贤意谓,佛制自五月十六入为初安居,自六月十六入为后安居。然此方结制以四月十六,既不依佛制,实为疏谬矣;又称坐夏、夏腊,尤谬矣。盖初安居至八月十五日,则自七月十六已后,非天竺夏时。此方亦自七月朔已后非夏时,其后安居滋晚焉,不待论之。依彼此不可谓坐夏、夏腊等,但当称雨安居耳矣。诸律讲解《古迹》文,纷纷没甄别,故我今赘言。”
《圆觉经》云:“世尊告圆觉菩萨言:‘若经夏首三月安居,当为清净菩萨止住,心离声闻,不假徒众。至安居日,即于佛前作如是言:我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某甲,踞菩萨乘,修寂灭行,同入清净实相住持,以大圆觉为我伽蓝,身心安居平等性智,涅槃自性,无系属故。今我敬请,不依声闻,当与十方如来及大菩萨三月安居,为修菩萨无上妙觉大因缘故,不系徒众。善男子!此名菩萨示现安居。’”
《僧祇律》云:“比丘至四月十六日应安居,不安居者,越毗尼罪;到后安居,复不安居者,得二越毗尼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