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词典

成实论

【中国佛教】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成实论》,十六卷(刊本或作二十卷),诃梨跋摩造,姚秦鸠摩罗什译,昙晷笔受。诃梨跋摩旧传约在佛灭后九百年顷生于中印度(见《出三藏记集》卷十一所载玄畅撰《诃梨跋摩传》)。考所译本论《三受报业品》第一百零五,引提婆《四百论》(提婆约为公元170~270时人),又本论译者罗什,系于苻秦建元二十年(384)到达凉州,据此,跋摩当生于提婆著作《四百论》之后,罗什入凉之前,即约当于250~350年期间。他生于婆罗门家庭,博通《吠陀》等世典。出家后,师事罽宾有部学者鸠摩罗陀,研习《发智论》。但他不满于此论之拘泥名相,繁琐支离,乃自穷三藏,以探教说的本源,时时和同部诸师辩难,而遇到保守的长老们的压制。其时巴连弗的僧祇部众,对他遥寄同情(这里的僧祇部,或系如《大集经》二十二所说遍览五部而不主一家,即是属于"分别论者"一系之以理长为宗者),他乃前往共住。由此,他得以接触到大乘思想,泛览九经,评量五部(律),旁究异说,考核诸论,斥偏取长,弃末存本,因而有本论之作。论成后,旬日之间,倾动摩羯陀国。后复在王庭论屈了胜论学者,被尊为国师。

  关于本论所属部派,旧传真谛说它属于昙无德部(见《三论玄义》),或说属于多闻部(见《四分律饰宗义记》卷三)此外,也有说为取"诸部之长"的(亦见《三论玄义》)。盖论主虽依有部出家,而不满于毗昙家言是显而易见的。他的立说以弃末存本为宗,特与譬喻师(即经部的前身)之说相近。隋吉藏以本论为"遍斥毗昙,专同譬喻"(见《三论玄义》),是正确的。但本论在印度佛教教学历史上,并未见发生多大影响,梵文原本也早已失传,最近印人夏斯特里才从本论的汉译本还原为梵文。本论之名为成实,据论文发起颂所说,乃欲成立三藏中实义。其所谓"实",主要是审辨四谛所指诸法。论文说四谛,确定五受阴为苦,诸业及烦恼为集,苦尽为灭,八圣道为道,并说明"为成是法,故造斯论"(见《色相品》第三十六)。现考在作论的当时,部派佛教中最流行的有三大家,即毗昙师(有部),譬喻师和分别论者,他们对于四谛法的解释各执一词(见《大毗婆沙论》卷七十七),本论宗旨在于成立譬喻师的四谛义,以区别于其他二家,故题称"成实"。

  本论共有二百零二品。在汉译时,译本的正写者昙影,以论中问答争论,回环往复,大段难明,于是综括论文,区分为《发》、《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五聚,甚得译主罗什的赞许,这就成了现行论本的结构。其五聚的主要内容,大略如次:

  一、《发聚》,是全论的序说,有《具足》、《十力》、《四无畏》以至《辨二宝》、《无我》、《有我无我品》等共三十五品,泛论佛法僧三宝、论门种类、四谛大要及对教内十种重要异说的批判。此中说到声闻得解二空(见本论《分别贤圣品》第十),无过未二世(见《二世无品》第二十二),一向无中阴(见《无中阴品》第二十五),一时见谛(见《一时品》第二十七)等义,都可见论主在解释法义上,针对毗昙立说诸特点之一(旧说本论七破毗昙,在言小隐,即指这一聚中叙破十论的诸品而言)。

  二、《苦谛聚》,从第三十六品到第九十四品,包括《色论》二十四品,《识论》十七品,《想论》一品,《受论》六品,《行论》十一品,共五十九品。就中以无作为非色非心(见《无作品》第九十六),又说多心次第生灭,不立心所相应(见《立无数品》第六十,《多心品》第六十八等)等,都是和毗昙显然不同之点。论说五阴次第,先说色阴,此有三种,即四大、四尘(色、香、味、触)及眼等五根。四尘是能造,能成四大,五根唯是所造,依四大成,四大则通能所造。毗昙一向说四大是实法色,本论则认为是假名色,揽四尘成,能成五根,此亦为一主要特点(因说尘实而大假,根亦假,故有蕴实而界处都假之义)。次说识阴,指能缘心,此依色阴生。又说心和心数原是一体,想、受、行等都只是心的作用的差别名,非别有心数,这也和毗昙说"心外定有别数"不同。次说想阴,此依识所缘分别构画,由是起男女怨亲等相,实无此等诸法,但取假法相,故称为想。次说受阴,此依分别取相假法,领纳违、顺、非违非顺,即苦、乐、不苦不乐三种受。毗昙说实有乐受,本论则说三受皆苦,为同一苦受上随时间而生的差别。次说行阴,此依所领受的假法而起贪瞋等。毗昙说心法有四十六种,除受、想二法以外,其余都属于行阴所摄,本论则说心行有无量差别,除了受、想,其余一切都行阴摄。

  三、《集谛聚》,从第九十五品到第一百四十品,包括《业论》二十六品,《烦恼论》二十品,共四十六品。本论认为业及烦恼是招致后身的因缘,是为集谛法。业是正集,烦恼生业是缘集。业对于有情后世余处生时能有损益作用,它有思和思已二种:思业即是意业,思已业是从意所生业,有身、口的差别,依此开为意及身、语三种业,而都有善、不善、无记之别。意业为受身的亲因,主导身、口,故为最重。烦恼主要是贪、恚、痴等十使,都是垢心行的差别。积集这些垢心,乃至垢心生时,都名为使,以其在生死相续中常随逐众生,系缘相续。睡眠、掉、悔等二十一法从烦恼生,称为随烦恼。又不信、懈怠、忘忆、散心等十法为烦恼大地法。论说一切烦恼都从痴即无明生,无明随逐假名,妄计有人,生贪等烦恼,从烦恼生业,随业有身,身为苦本。故无明为十二因缘根本,有无量过,若无无明则诸业不集不成。末附述断烦恼的方法,说由知四谛的真智断惑除业因作结。就中毗昙说意但有作业、无无作业,本论则说意地具有作、无作业,毗昙说作业以心数中思数为体,本论则不认心外别有思体(见《业相品》第九十五)。又毗昙说众生内根从业而生,是业所系,外山河等一切境界不从业生,非业所系,本论则主张一切内外根皆是业果,并是所系,外法虽非众生数,而是众生共业果故,亦从业起(见《系业品》第一百零三)。毗昙说五戒之法具受乃得,本论则主张随受多少,皆得律仪(见《五戒品》第一百零九)。毗昙说七不善律仪唯于现在众生边得,本论则说通于三世众生边得,三世皆得起恶心故 (见《七不善律仪品》第一百一十一)。毗昙说不善律仪虽发深善心,作永断意,若不受戒仍不得舍,本论则说发深善心安期不作,得舍不善律仪(见《七善律仪品》第一百一十二)。毗昙说修成,于第四分中修习观察四谛十六圣行,有十六心断除见惑,十八心断除修惑,合具三十四心,本论说第四分中所修圣道总观谛空,通断三界见修二惑,不主别观,又主多心断结,不局于三十四心(见《杂问品》第一百三十八)。这些都可说是本论立说的特点。

  四、《灭谛品》,从第一百四十一品到一百五十四品,有《立假名》、《假名相》、《破一》、《破异》以至《灭法心》、《灭尽》等共十四品,分别解说以闻、思因缘智(人空观)空智(法空观)和灭尽定(或无余涅槃,灭定是缘灭,涅槃为相续断时的业尽)来灭假名心、法心、空心。本论以灭为第一义谛,由见灭谛即见圣谛而得道(见《见一谛品》第一百九十)。这里面的灭,即灭假名、法、空三种心。
  先在闻、思位中,以多闻因缘智、思惟因缘智观察阴、界、入等法,了知皆因缘和合而生,但是假名,实无我、无我所,这样灭假名心(见《世谛品》第一百五十二)。次在煗、顶、忍、世第一法四善根位中,以空智观察色空无所有,乃至识空无所有,这样灭法心(见《灭法心品》第一百五十三)。后在灭尽定或无缘涅槃中,以重空义,即"以空见五阴空,更以一空能空此空",这样灭空心(见《三三昧品》第一百五十七)。三心都灭,即具足无我,进入离言绝相的真空,所有业及烦恼都无依处,永不复起,即得涅槃。本论将获得此涅槃果的阶位,分为随信、随法乃至阿罗汉等二十普贤圣位次,但与毗昙所说稍有出入。又以具足四行、四得、戒定慧等功德清净为僧,并说佛不在僧数(见《辨二宝品》第三十三),而是乘如实道来成正觉,具足五品、十力、四无畏、十号等,所有言说如义如法,为众生最上福田。就中毗昙说实法有断,假中不论,本论则说假中有断,诸断得事皆是假名有(见《假名品》第一百四十二)。毗昙说五阴非我名为无我,阴非我所说之为空,本论则说众生空者名之为空,法体空者名为无我,故无人、法为空无我(见《灭法心品》第一百五十三)。依此义故,不同毗昙说声闻人但得生空,中上人亦得解二空(见《分别贤圣品》第十)。这些都是本论立说的特点。

  五、《道谛聚》,从第一百五十五到最末第二百零二品,包括《定论》二十六品,《定具论》八品,《智论》十四品,共四十八品。本论以八正道为道谛法,以其能通至灭谛故称为道,远离邪外故称为正。从闻正法,引生智慧,信解五阴无常无我等称为正见。假如这个智慧是从自己正忆念而生,称为正思惟。依正思惟断除垢法,修集净法,勤发精进,称为正精进。从此依法受戒,获得正语、正业、正命三圣道分。由这三种圣道分,成就念处及禅定,从正忆念生智慧,观察身、受、心、法等称为正念,心住一处称为正定,是为得如实的空智之因。本论对于修习正定的定具,广举持戒、得善知识、乃至无障、不著等十一门,最为详备。由正念、正定获得如实智,即空智。如是一心勤修诸定,生正智慧,则灭三心,入无余涅槃,故说八正道中,正智为上,是正智果所谓涅槃(见《四十四智品》第二百零一)。关于定一方面,毗昙说八禅定以定数为体,余心、心法与定相应,是定眷属,通名为定,本论则说唯心为体,不说心外别有定数(见《大乘义章》卷十三引)。又毗昙说四无量以无贪、无瞋、无痴等为体,本论则推本用慧为体(见《四无量品》第一百五十九)。毗昙说灭尽定以非色心法为体,本论则以心识尽处数灭无为为体,亦得有心(见《灭尽定品》第一百七十一)。毗昙说修定有断及生二种得,本论则但有断得、别无生得(见《大乘义章》卷十三引)。关于智一方面,毗昙以苦忍以去十五心以来,名为见道,本论则主张总相观谛,但说无相位中名为见道(见《见一谛品》第一百九十)。毗昙说尽智、无生智用法、比等智为体,本论则但用四谛现智为体,现观谛空,尽诸结故;又说尽、无生二智体同义别,与毗昙之分别无学果根器利钝,有得有不得者不同(见《十智品》第二百)。这些都可说是本论立说的特点。

  本论从罗什译传以来,直到唐初的二百余年之间,它在中国佛教教学上曾起了相当大的影响,讲习本论的学者继出不绝。尤其是齐、梁时代,极盛行于江南,一般常以之和旧传的有部毗昙之学相对立,因而有和毗昙师并行的成实师这一学系(参阅本书(一)"成实师"条)。此由本论立义有它显著的特点,即它于有部毗昙我空法有的说法以外,别人、法二空。以故一时期的佛教学者,特别是梁代的僧旻、法云、智藏三大法师,都将它看作大乘论来讲授,而与《中》、《百》、《十二门》三论等共弘,一些专治本论的学者,当其时也曾有"成论大乘师"之称。这大概和本论别明法空,援引菩萨藏文有关。(如《有我无我品》第三十五引"心垢故众生垢,心净故众生净"经文,《三受报业品》第一百零五引提婆的《四百论》,《世谛品》第一百五十二、《灭法心品》第一百五十三明人法二空及俗有真空之说,《六三昧品》第一百六十一引菩萨藏说入定超越相等,都可见受到般若学说的影响。又如申说利他、六度,及认有十方三世诸佛等。)罗什之译传本论,原取其立说比较进步,接近般若,有导向大乘的作用。可是当他听到有人说本论和大乘一般,早就慨叹为无深识了(见《三论玄义》引僧叡撰《成实论序》)。本论的主要特点,在针对毗昙,别明人法二空,而它的理论的根据乃在二种二谛说。第一种二谛是真谛和俗谛,此中真谛包括色等五阴及泥洹这二种法,俗谛则只有一种无有自体的假名法,如色等因缘成瓶。五阴因缘成人等(见《立假名品》第一百四十一),这是随顺有部我空法有的假说。第二种二谛为第一义谛和世谛,如诸行以第一义故皆无,即诸法皆空,唯是涅槃,俗谛则总括三世迁流的一切有为法,别明俗有真空之说(见《灭法心品》第一百五十三)。本论的人法二空说,即依第一义门而立。论中更用空、无我二种观来观察二空。空观是于五阴不见假名众生,如人见瓶以无水故空,如是见五阴中无人故空。无我观是于五阴亦不见为实法(见《圣行品》第一百九十二,又《灭法心品》第一百五十三)。此中空观是人空观,无我观是法空观。中国当时的学者认为声闻乘不解法空,而本论独说及此义,遂识会为大乘论。后来智顗、吉藏都判属声闻乘(见《法华玄义》卷四下,《三论玄义·排成实》第三),吉藏更依旧序十义,说为《成实》只是析法明空,不同于大乘本性空寂,只是明空,未说不空,不同于大乘明空又明不空,只是住于空,不知空亦复空,不同于大乘知空亦空,所谓不可得空,故判"成实为小内之胜"。其 后惟道宣、元照又说本论"分通大乘"(见《四分律删补随机羯摩疏》及《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

  本论过去曾盛行一时,各家注疏较多,但唐代以后无人研习,旧注全都失传,见于僧传记载的,有刘宋时代僧导撰《义疏》若干卷,道亮撰《义疏》八卷,梵敏撰《序》及《要义》一卷;北魏昙度撰《大义疏》八卷;梁代智藏撰《义疏》(或云即《大义记》)十四卷,法云撰《义疏》四十二卷,慧琰撰《玄义》十七卷,僧旻撰《义疏》十卷,慧韶撰《注》若干卷;陈代宝琼撰《玄义》二十卷,又《文疏》十六卷,洪偃撰《疏》数十卷;北齐灵询撰《纲要》二卷;隋代智脱撰《疏》四十卷,又修订梁代琰法师《玄义》十七卷,慧影撰《义章》二十卷,明彦撰《疏》十卷,保恭撰《义疏》若干卷,及未详撰者的《义林》二卷;唐代新罗元晓撰(一说元瑜撰)《疏》十六卷,百济道藏撰《疏》十卷,怀素撰《义章》二十二卷。此外,时代和卷数都不明的,有宗法师《玄记》及《义章》,聪法师《论章》,法法师《疏》,嵩法师《疏》等。本论又流行一些节抄本,现可考的有齐僧柔、慧次抄的《略成实论》九卷,隋灵裕抄的《成实论抄》五卷。其中《略成实论》是齐武帝永明七年(489),竟陵文宣王萧子良集齐京硕学名僧,特请僧柔、慧次两法师于普弘寺轮流敷讲《成实》,因抄此论文,删繁存要,以利弘通而辑撰的,并命学士周颙撰序,曾风行一时。

上篇:杂阿毗昙心论 下篇:异部宗轮论
佛教词典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中国佛教

饿鬼爱

为欲爱之异称。二爱之一。以众生爱念妻子,贪染五欲,...

异性空

【异性空】 p1113 成唯识论八卷二十二页云:异性空者:...

实相三昧

指空、无相、无作之三三昧。空三昧,即与苦谛之空、无...

通申别申

对全体作一叙述,称为通申;对特殊一事件申诉者,则称...

乾峰一路

禅宗公案名。为唐末曹洞宗之乾峰禅师答一僧之问,指示...

二变

即因缘变与分别变。据成唯识论卷二所述,有漏之识变可...

产处过患

【产处过患】 p1035 瑜伽一卷十八页云:云何产处过患?...

琉璃太子

(人名)逆王名。涅槃经谓之琉璃太子。余经谓之琉璃王...

预流沙门果

【预流沙门果】 p1232 显扬三卷十八页云:一、预流沙门...

威德定

(术语)同威德三昧。往生十因末曰:眼识唯缘色尘,依...

欲钩

(术语)菩萨以爱欲牵人遂济度之,欲犹如钩。维摩经佛...

波怛啰宾荼波辰迦

(术语)Pātrapiṇḍapātika,译曰一揣食。见饰宗记...

【大藏经】大宝积经之无量寿如来会

大宝积经卷第十七 大唐三藏菩提流志奉 诏译 无量寿如...

【大藏经】佛说八关斋经

佛说八关斋经 宋居士沮渠京声译 闻如是: 一时,婆伽...

【大藏经】黄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

断际心要 河东裴休集并序 有大禅师。法讳希运。住洪州...

【大藏经】大方广佛华严经(80卷)

大周新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序 天册金轮圣神皇帝製 盖闻:...

【推荐】简单施食仪轨与施食功德

佛在经上说比丘、比丘尼、男居士、女居士、童男、童女...

如何看待2012末日的传言

问∶ 如何看待2012世界末日的传言? 慧律法师答∶ 这...

圣严法师《禅宗的顿渐法门》

我今天来讲什么是禅宗的法门?禅宗有所谓顿和渐两种法...

南岳怀让禅师

气概冲天,心虚没量。揽曹溪水,兴波作浪。睡着马驹,...

穿越情绪的风暴

以呼吸照顾愤怒 当愤怒、嫉妒与绝望的能量生起时,我们...

持名念佛虽易,亦须真信切愿

《解》又于一切念佛法门中,求其至简易,至稳当者,莫...

当下即是觉悟的道场

道场不在别的地方,就在此时,就在此地,就在此心。在...

「带业往生」是否应该说为「伏业往生」

问: 请法师慈悲为弟子们诠释带业往生的义理,是否应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