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空论》,一卷,隋《仁寿录》最初著录,以为陈真谛所译,原作者不详。
本论内容可分三段,正解释十八空,兼释七真实和十胜智义。
初段,释十八空,先解内、外等前六空说明空体,又解行、非行(有为、无为)等后十二空说明空用。次后说第十三至第十六共四种空(即有法空、无法空、有法无法空、不可得空),仍可作说空体看,所以并属于前,即成十六空或十四空。再次依净不净、非有无、非一异三门辨释成立空义之理,又就十八空作四种料简,显示它在实践上有破除戏论、怖畏、懈怠、疑惑四种过失之用。
第二段,解释七真实,从第三唯识真实(缺前两种真实)说起,又引释《解节经》所说七种真如,以七真如皆是第一义谛,同归一味,即是七种真实的异名。
第三段,解释十胜智,说明建立蕴、界、处等十种胜智,是为了用来破除执一者、因者、受者等十种我见,但只解说了一、二、三、四种胜智,其余文缺佚。
以上三段文义并不连属,所以不成一部有体系的论书。依现代佛教学者研究,本论三段是解释世亲《中边分别论相品》内的十六空和《真实品》内的差别、善巧二种真实部分的文义,而由编者凑合成书。本论最后并有"关于三性的根本义已如前释,例难可得,不复重记"等语,可见原来还有其他部分编在一起。又本论内有一部分和圆测《解深密经疏》及窥基《成唯识论述记》所引真谛《中边分别论疏》文相符,故本论或即是真谛《中边分别论疏》的片断,并非译本。这从本论的理论与真谛的学说,特别是所译的《中边分别论》基本相同,可以证明。至于论中释唯识真实段,说到正观唯识遣除生死虚妄识心一切净尽,唯有阿摩罗识清净心;又依净不净分别空理段,辨明如如及禅定同为烦恼所复,同为不净,而不净的意义不同;又释五阴胜智段,说到相杂无明,列举说一切有部和经部对于八圣道中的正思、正见,是否同为般若所摄之不同看法,都保存了印度佛学的旧说,而为值得注意、研究的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