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词典

杨枝

【禅林象器笺】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忠曰:“十八物之一也。”

《梵网经》云:“若佛子常应二时头陁,冬夏坐禅,结夏安居。常用杨枝、澡豆、三衣、瓶、钵、坐具、锡杖、香炉、漉水囊、手巾、刀子、火燧、镊子、绳床、经、律、佛像、菩萨形像。而菩萨行头陁时及游方时,行来百里千里,此十八种物常随其身。头陁者,从正月十五日至三月十五日,八月十五日至十月十五日,是二时中,此十八种物常随其身,如鸟二翼。”

《华严经·普贤行愿品?甘露火唐经作无厌足章》云:“嚼杨枝具功德者:一销宿食,二除痰癊,三解众毒,四去齿垢,五发口香,六能明目,七泽润咽喉,八唇无皴裂,九增益声气,十食不爽味。晨朝食后,皆嚼杨枝。诸苦辛物,以为齿木,细心用之,具如是德。”

永平道元禅师曰:“嚼杨枝,先右手取杨枝,咒愿,可诵《华严?净行品》偈云:‘手执杨枝,当愿众生,心得正法,自然清净。’及嚼,复诵偈云:‘晨嚼杨枝,当愿众生,得调伏牙,噬诸烦恼。’杨枝长四指,或八指、十二指,或十六指。《摩诃僧祇律》云:‘齿木应量用,极长十六指,极短四指。’大如手小指,或更细无妨。形如手小指,一头粗一头纤。古云如如来指形,嚼其粗头,令如缕,须揩磨齿表里。”

《诸经要集》云:“《十诵律·云:‘佛言:嚼杨枝有五利益:一口不苦,二口不臭,三除风,四除热病,五除痰癊。复有五事利益:一除风,二除热,三别味,四能食,五眼明。’《三千威仪》云:‘用杨枝有五事:一断当如度,二破当如法,三嚼头不得过三分,四梳齿当中三齿,五当汁澡自用。刮舌有五事:一不得过三反,二舌上血出当止,三不得大振手污僧伽梨若足,四弃杨枝莫当人道,五当着屏处。’”

《十诵律·云:“佛听啮木三种枝:上、中、下,上者尺二寸,下者六寸,余者是中,是名齿木枝法。擿齿法者,不应用利物擿齿,不应强擿,不应破龂,是名擿齿法。刮舌法者,不应用利物刮,令伤舌,是名刮舌法。”

《南海寄归传》云:“每日旦朝须嚼齿木,揩齿刮舌,务令如法。盥漱清净,方行敬礼。若其不然,受礼礼他,悉皆得罪。其齿木者,梵云惮哆家瑟诧。惮多,译之为齿;家瑟诧,即是其木。长十二指,短不减八指,大如小指,一头缓须熟嚼,良久净刷牙关。若也逼近尊人,宜将左手掩口,用罢擘破,屈而刮舌。或可别用铜铁作刮舌之篦,或取竹木薄片,如小指面许,一头纤细,以剔龂牙,屈而刮舌,勿令伤损,亦既用罢,即可俱洗,弃之屏处。凡弃齿木,若口中吐水,及以洟唾,皆须弹指经三,或时謦欬过两。如不尔者,弃便有罪。”

又云:“少壮者任取嚼之,耆宿者乃椎头使碎。其木条以苦涩辛辣者为佳,嚼头成絮者为最,粗胡葈 根极为精也,即苍耳并截耳入地二寸。坚齿口香,消食去癊 ,用,半月,口气顿除,牙疼齿惫,三旬即愈。要须熟嚼净揩,令涎癊 流出,多水净漱,斯其法也。次后,若能鼻中饮水一抄,此是龙树长年之术,必其鼻中不惯,口饮亦佳,久而用之,便少疾病。”又云:“齿木名作杨枝,西国柳树全稀,译者辄传斯号,佛齿木树实非杨柳。那烂陁寺目自亲观,既不取信于他,闻者亦无劳致惑。检《涅槃经》梵本云:嚼齿木时矣。”

《释氏要览》云:“嚼杨枝,《僧祇律》名齿木。嚼一头碎,用剔刷牙齿中滞食。若口有热气及生疮,应嚼杨枝咽汁。《百一羯磨》云:‘嚼杨枝须在屏处,不得显露及往还洁净处。或弃齿木,先以水洗,乃謦欬或弹指警觉,方可弃于屏处。若其异者,得越法罪。’”

上篇:旬单 下篇:一家宴

佛教词典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禅林象器笺

办事

禅寺中从事杂务者之总称。如寮元、寮主、副寮、延寿堂...

虚舟

(1196~1277)南宋禅僧。江都人,俗姓史。名普度。早...

冥往

冥然而往他处,即死亡之义。盖以佛教之轮回思想而言,...

苦无我想

【苦无我想】 p0844   集异门论十三卷十二页云:苦无...

玄流

玄,缁之意。谓披着缁衣(黑色法衣)之流派。即指僧侣...

慈霔

(杂语)以慈悲之雨注于人也。唐高僧传(智顗传)曰:...

龙光寺

位于江苏南京覆舟山麓。为东晋恭思皇后褚氏所创。原称...

(一)梵语 ghantā。指在佛前诵经时,所鸣打之一种法器...

静虑波罗蜜多

【静虑波罗蜜多】 即修习禅定,能对治乱意,使心安定。...

诸行生时九法俱起

【诸行生时九法俱起】 p1356 大毗婆沙论三十九卷四页云...

摩利室罗

(人名)Mālyaśri,译曰胜鬘。舍卫城主波斯匿王之女...

一切法皆如幻等

【一切法皆如幻等】 p0011   瑜伽七十三卷十一页云:...

【大藏经】佛说食施获五福报经

佛说食施获五福报经 失译人名今附东晋录 闻如是: 一...

【大藏经】大智度论

大智度论卷第一 大智度论卷第二 大智度论卷第三 大智...

【大藏经】禅秘要法经

禅秘要法经卷上 后秦弘始年鸠摩罗什等于长安逍遥园译...

【大藏经】肇论

肇论序 小招提寺沙门 慧达 作 慧达率愚,通序长安释...

把离苦得乐的念想提升为往生净土的念想

我们一般净土宗的人,因为平常把佛号念得很多感应,就...

方寸心间的抉择

三国时代,东吴的孙权对佛教素无信仰,有一位印度的出...

净界法师:宁可在山中睡觉,也不要在都市办道

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小国家,这个小国家有一个猎人,他...

净界法师:十念必生愿

我们看第十八愿的:十念必生。前面的消除灾障、增长福...

尊重,从记住名字开始

面对一大堆人名,人们最关系、最感兴趣的,仍然是他自...

自性无对立,凡夫妄分别

非浊者,云有则不受一尘。非清者,云无则不舍一法。无...

佛教基本理论

1. 四圣谛 谛(satya)的含义是实在、真理。四圣谛即苦...

佛的无奈

一般人总以为佛陀神通广大,法力无边,想要做什么就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