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词典

五参上堂

【禅林象器笺】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校定清规》云:“如初五、初十、二十、二十五,此四日谓之五参上堂。座上不铺设,众中有未尽齐整,及常住缺典事,略而提之,欲众知也,不可多谈世谛,厌人听。古人朝暮咨参,何有限日?今从简要,于五日一升堂也。侍者当隔宿覆住持,恐住持事繁或有失记。是日开静前,令行者报覆知事、头首寮舍,及再请后,挂上堂牌。”

忠曰:“朔日、五日、十日、十五日、二十日、二十五日,一月总有六参。但旦望别有祝圣上堂,故除之,余四日,名为五参,即每五日一参也,非谓一月五度参矣。盖拟朝制五品以上官,五日一朝。若《鼠璞》及《退朝录》,则十日作十一日,二十日作二十一日,余同此。参义,见〈小参〉处。”

《敕修清规·上堂》云:“五参上堂,两序至座下,径归班立,住持登座不拈香。”

旧说曰:“五参上堂同小参,鸣法鼓唯一通。”

《唐书·百官志》云:“文武官职事九品以上及二王后,朝朔望。文臣五品以上及两省供奉官、监察御史、员外郎、太常博士,日参,号常参官。武官三品以上,三日一朝,号九参官;五品以上及折沖当番者,五日一朝,号六参官。”

《五代史·李琪传》云:“明宗初即位,乃诏群臣,五日一随宰相入见内殿,谓之起居。琪以谓非唐故事,请罢五日起居,而复朔望入合。明宗曰:‘五日起居,吾思所以数见群臣也,不可罢,而朔望入合可复。’”

宋宋敏求《春明退朝录》云:“唐在京文武官职事九品以上,朔望日朝。其文官五品以上及监察御史、员外郎、太常博士,每日参。武官五品以上,仍每月五日、十一日、二十一日、二十五日参;三品以上,九日、十九日、二十九日又参。王沂公家一本云:四品以上,九日、十九日、二十九日再参。其长上折沖果毅,若文武散官五品以上直诸司及长上者,各準职事参。其洪正字犯宣祖庙讳。文馆及国子监博士学生,每季参,若雨雪沾服失容及泥潦并停。以上唐仪制令。凡京百司有常参官,谓五品以上职事官,八品以上供奉官。以上《唐六典》。正正字犯仁宗嫌名。元二年,敕文官充翰林学士,皇太子诸王侍读,武官充禁军职事,并不常朝参。其在三馆等诸职掌者,并朝参讫,各归所务。是年御史中丞窦参奏:‘常参文武官,準令每日参。自艰难以来,遂许分日,待戎事稍平,即依常式。其武官,準令五品以上,每月六参;三品以上,更加三参,顷并停废。今请準令却复旧仪。’十三年,御史台奏:‘诸司常参文官,隔假三日以上,并以横行参假。其武班,每月先配九参、六参。九参,谓一月九次。六参,谓一月六次。今后每经三节假满,纵不是本配入日,并依文官例,横行参假。’以上《唐会要》。

“后唐同光二年,四方馆奏:‘今后除随驾将校及外方造奉专使、文武两班三品以上官,可于内殿对见,其余并诣正衙从之。’天成元年,御劄赐文武百僚每日正衙常朝外,五日一赴内殿起居,每月朔望日赐廊下食。唐室承平时,常参官每日朝退赐食,谓之廊餐。自乾符乱离罢之,惟月旦入合日赐食。明宗即位,谏官请文武百僚五日一起居,见帝于便殿。李琪以为非故事,以五日为繁,请每月朔望日入合,赐廊下食,罢五日起居之仪。至是宣旨,朔望入合外,五日一起居以为常。天成元年,敕今后若遇不坐正殿日,未御内殿前,便令合门使宣不坐放朝,班退。是年御史台奏:‘凡新除官及差使者,合于五衙谢辞。每遇内殿起居日,百官不于正衙叙班,其差使及新除官辞谢,不令参谢。每内殿起居日,百僚先叙班于文明殿庭,候辞谢官退,则班入内殿。’从之。晋天福二年,中书门下奏:‘在内廷诸司使等,每除正官,请令赴正衙谢,后不赴常朝。其京官未升朝官,祇赴朔望朝参。’从之。以上《五代会要》。

“国朝诸在京文武升朝官,每日朝,其有制免常朝者,五日一参起居。国朝令文。按唐制文武职事官并赴常参,武班五日一参,又有三日一参。五日参并朔望为六参,三日参乃九参。所谓常参官,未有无职事者,由后唐同光中乃分常朝、内殿,凡随驾将校、外方进奉使、文武三品以上官,即于内殿对见,其余并诣正衙。至天成初,诏文武百官每日常朝外,五日一赴内殿起居。其趋朝官,遇宣不坐放朝,各退归司。本朝视朝之制,文德殿日外朝,凡不厘务朝臣日赴,是谓常朝。垂拱殿曰内殿,宰臣枢密使以下,要近职事者并武班日赴,是谓常起居。每五日,文武朝臣,厘务令厘务,并赴内朝,谓之百官大起居。是则奉朝之制,自为三等。盖天子坐朝,莫先于正衙,殿于礼群臣无一日不朝者,故正衙虽不坐,常参官犹立班,俟放朝乃退。唐有职事者,谓之常参。今隶外朝不厘务者,谓之常参。”

又《鼠璞》说,见〈丛轨类·参假〉处。

大慧为真空道人慈行普说云:“方是时,大沩真如慕喆法席甚盛,龙象蹴踏,每遇升堂,三通鼓罢,大众雁行而立,风渗渗地,趺坐良久,乃举个古人颂子云:‘欲识本来心,青山绿水深。不是身心境,徒将闻见寻。识得便识取,不用更沉吟。参。’便下座。后五日又当参,复举:‘是柱不见柱,非柱不见柱,是非已去了,是非里荐取。参。’但是升座,除拈提公案外,其余多类此。有个川僧滑稽,从沩山下来,有问大沩法道如何,僧云:‘规矩法度甚好,只是念诵多?。’曰:‘三八念诵,丛林定法,何言甚多?’僧云:‘大沩独不然,三八日,僧堂前,维那念诵了;五日,法堂上,长老又念诵。’衲子传以为笑。”

《普灯录·佛海远禅师章》云:“上堂:‘昨夜来报五参,正值老僧洗脚,起来抖擞精神,末上输他一着。’”

《雪巖钦禅师录》云:“凡遇五参,见曲录床上个汉胡说乱道,何不也历在耳根?”又云:“前日有两个兄弟来侍者寮,说要上方丈请益,我与侍者说:‘每遇五参,须说做工夫一段,他何不领略?又何须到方丈听说,方才便是?这里无口传心授底佛法,待此后五参,把我自己为伊再说一遍。’”

《普灯录·西禅舜禅师章》云:“上堂曰:‘五日一参,三八普说,千说万说,横说竖说云云。’”又〈简堂机禅师章〉云:“上堂曰:‘五日一参,三八普说,自扬家丑。更苦问理问事,问心问性,克由叵耐。’”

《别峰印禅师录》:“慈航到,上堂曰:‘每遇五日一参,虽是诸方旧例,今日宗师面前,岂容乱呈懵袋?虽则恁么,不可放过云云。’”

《别峰云禅师录》云:“上堂:‘支提门下,五日一参,我才合掌,汝便和南云云。’”

《无準范和尚录·普说》云:‘凡遇五日须要上堂,三八须挂牌,勉强以塞方丈之责,亦不是矜夸学解,眩曜见知及造妖捏怪,只据自家所见,赤骨律地与兄弟相见。’”

《偃溪闻禅师香山录·上堂》云:“五日不升堂,三八不入室,供是众人办,饭是借米吃。”

《清拙澄禅师建长录》:“举龙济修山主‘诸佛不出世,四十九年说’颂,师和二首,代五参上堂。”

忠曰:“日本古亦有五参。”《中巖月禅师崇福录》云:“五参,众立定,师出来,大众如例问讯云云。”

上篇:问讯鼓 下篇:卧眠

佛教词典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禅林象器笺

三种睡眠

睡眠,使心闇昧之精神作用。依天亲之遗教经论所立,睡...

僧籍

(术语)僧尼之名籍,置之于官,以防滥非。僧史略中置...

妙谈

(术语)殊妙之谈话。教行信证三末曰:律宗用钦师云:...

种种界智力

种种界智力者,谓于一切种差别界智无著无碍现行中,所...

厌世

谓厌恶世上之一切。又遁世一语乃形容中世纪隐遁者之生...

欲尘

1、谓五欲如尘埃能污染身心。   2、欲者五欲,尘者六...

薄迦

(杂语)薄迦梵之讹略。世尊之梵名。...

两俱不成

【两俱不成】 p0832   因明入正理论云:如成立声为无...

华严旨归

(一)凡二卷。东晋法业撰。今已不存在。[诸宗章疏录卷...

阿落刹婆

(异类)Rākṣasa,玄应音义二十四曰:刹婆,或言阿落...

一境三谛

(术语)空假中三谛,融即于一境之意。又曰圆融三谛,...

亲属寻思

【亲属寻思】 p1385 瑜伽十一卷七页云:亲属寻思者:谓...

【大藏经】大宝积经

大宝积经卷第一 大宝积经卷第二 大宝积经卷第三 大宝...

【大藏经】浴佛功德经

浴佛功德经 大唐沙门释义净译 如是我闻: 一时薄伽梵...

【大藏经】称赞净土佛摄受经

称赞净土佛摄受经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如是我闻...

【大藏经】永嘉证道歌

永嘉证道歌 唐慎水沙门玄觉撰 君不见。绝学无为閒道人...

那是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啊

我从小生长在佛教家庭,外婆和母亲都笃信佛教,诚心地...

好了歌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

人家说我的坏话要怎么办

人家说我的坏话,为保护自己而到处去澄清、辩解,甚而...

佛经前为何要安立「如是我闻」

经典前为什么要安立如是我闻呢?因为当时佛灭度的时候...

法闻法师《授三皈依大意》

一、什么是佛法 佛法,通俗地说就是佛祖认识生命本身...

受持《金刚经》,前世重罪变轻贱报

读诵、抄写、宣扬《金刚经》的人,在别人轻慢你的时候...

常修梵行,为了临终一念

特别要注意临命终的时候,那个时候的愿非常重要,那个...

钱员外投胎讨债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明末清初年间。距北京城几十里外有一个村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