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梵语 prajñā,巴利语 paññā。音译般若。指推理、判断事理之精神作用。心所之名。俱舍七十五法之一,唯识百法之一。慧,通于善、不善、无记三性。恶慧中,作用强者,称恶见,为五见之一。善慧又作正见、正慧。依俱舍论之说,慧系与任何种心皆有相连属之作用,为大地法之一;然唯识宗谓慧为别境五心所之一。此外,慧与智为相对之通名,达于有为之智相称“智”,达于无为之空理则称“慧”。俱舍论卷二十六亦言,慧有“有漏慧”与“无漏慧”两种。前者与烦恼法有密切不可脱离且相互影响之关系,属于“智”之性质;后者又称圣慧。由闻法而来之慧,称作闻慧;由思考而来之慧,称作思慧;由修行而来之慧,称作修慧;以上三者合称闻思修三慧。三慧加上与生俱来之“生得慧”,合称四慧。依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上说,菩萨之阶段可分六种智慧,即闻、思、修三慧与“无相慧”(已证悟空无自性)、“照寂慧”(以中道之慧观照见中道之理)、“寂照慧”(寂照不二,定慧平等)。以上六者依次与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等六位配合。此外,天台宗亦有劣慧之说。[大毗婆沙论卷四十二、卷一四二、俱舍论卷一、卷四、俱舍论光记卷一、卷四、成唯识论述记卷五]
(二)梵语 adhiprajñā,巴利语 adhipaññā。慧与戒、定二者系佛教之重要德目,合称“三学”。又就五根、五力之中,而有慧根、慧力之称。以上之慧属狭义之解释;广义之慧,则指梵语之 prajñā,一般音译作般若。(参阅“三学”683、“般若”4301) p6019
上篇:庆诸 下篇:慧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