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词典

【佛光大辞典】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梵语 a。意谓非存在。佛教认为所谓有或无之二边(即“偏有”或“偏无”之一方)皆为谬误;唯有超越有与无之相对性,始属绝对之真如。于原始佛教经典中,如杂阿含经卷七、相应部经典二十四之五、大毗婆沙论卷七十六等,所显现“无”之观念,系相对于“有”之“无”,亦即为相对于“存在”之“非存在”。大乘佛教经论更进一步揭示其义,如中论卷一观六种品谓,一切有与无,本即不存在:若见有、见无之相,即是浅智之见。同论卷四、大智度论卷六等,则藉超越相对性之有无,泯绝诸法之假实断常等,而以“无”为“一切皆空”之同义语。盖以诸法皆由因缘和合所生,故本性即是无(空无自性);复以有空义之故,遂得成一切法。

大般若经卷四更藉“无”之彻底否定,而对五蕴、六界、十二处,乃至四果、独觉、菩萨、佛等佛道修行各阶段之人格发展予以“一无所执”之精辟阐论(大五·二二中):“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不异空,空不异受、想、行、识;受、想、行、识即是空,空即是受、想、行、识。(中略)如是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地界,无水、火、风、空、识界;无眼处,无耳、鼻、舌、身、意处;无色处,无声、香、味、触、法处。(中略)无预流,无预流果;无一来,无一来果;无不还,无不还果;无阿罗汉,无阿罗汉果;无独觉,无独觉菩提;无菩萨,无菩萨行;无佛,无佛菩提。舍利子!修行般若波罗蜜多菩萨摩诃萨,与如是等法相应故,当言与般若波罗蜜多相应。”

同经卷三十八亦谓,“无性”乃是般若波罗蜜多之自性;而所谓般若波罗蜜多,即是舍离般若波罗蜜多之自性。此说与上述引文均可视为般若经系统对“无”之核心思想,乃从透彻之否定来开展大乘佛教无所滞碍执着之般若大慧。

见于维摩经卷中之“入不二法门”亦为诠释“无”之著名典故。据该经记载,一日,文殊师利等三十二菩萨与维摩诘居士谈论有关何等为不二法门之究极答案,诸菩萨均先后提出各种超越生灭、善恶等相对原理之看法,而以之为不二法门;文殊则谓无言、无说、无示、无识为不二法门;对此,维摩诘唯以沉默不语显示之。由是,文殊遂叹之为“是真入不二法门”。要之,维摩诘之“默不二”即是表现一种透骨透髓、积极活泼的“无”之精神。

于我国,如慧远、僧肇、吉藏、慧思、智顗等诸师对“无”之概念,皆大抵继承般若系统之思想。如慧思于所著诸法无诤三昧法门卷上谓(大四六·六二八上):“身本者,如来藏也,亦名自性清净心,是名真实心;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不断不常,亦非中道;无名、无字、无相貌,无自、无他,无生、无灭,无来、无去、无住处,无愚、无智,无缚、无解。”此一论点,与上记般若经中之奥义,旨趣全无二致。

“无”之思想,于我国禅宗更有淋漓尽致之发展,最足代表者为赵州从谂禅师之“赵州狗子”公案。无门关第一则(大四八·二九二下):“赵州和尚因僧问:‘狗子还有佛性也无?’州云:‘无!’无门曰:‘参禅须透祖师关,妙路要穷心路绝。祖关不透,心路不绝,尽是依草附木精灵,且道,如何是祖师关?只者一个无字,乃宗门一关也。(中略)将三百六十骨节、八万四千毫窍,通身起个疑团,参个无字,昼夜提撕,莫作虚无会,莫作有无会。’”其后之禅林师家,多藉此则公案之拈提,强调彻底破除执着,泯绝念虑分别的“无”之精神。

另于净土教方面,如唐代道绰有“法身无相,法身无知”之说,谓如来之真法身乃无色、无形、无言说、无住处、无生、无灭者。另如飞锡和尚于念佛三昧宝王论卷下亦提出“无心念佛”之说,迥异于一般“念佛有念”之思想,而为净土门中唱道“真无念”之重镇(大四七·一四一下):“言理门者,真无念也。释曰:有之与无,即此念而本无矣!何者?佛从念生,心即是佛,如刀不自割,指不自触,佛不自佛,心不自心,安得佛外立心,心外立佛?佛既不有,心岂有哉?无心念佛,其义明矣!故世人谓念佛有念也,吾则谓念佛无念也。”

此外,如真言密宗以 ( a,阿)字揭示“诸法本不生”之理。据大日经疏卷七下载,一切诸法皆由众缘而生,从缘而生者皆有始有本,然若观此能生之缘亦复从众因缘生,如是辗转从缘,则莫可穷究其根本源头;如此而观,即知“本不生际”乃万法之根本,若彻见“本不生际”者,即是如实了知自心。此乃密教从“诸法本无”、“诸法本不生”之教义来具显“无”之奥旨。[杂阿含经卷十二、大乘入诸佛境界智光明庄严经卷三、显扬圣教论卷十六、成实论卷二、卷十一、中论卷三观有无品、注维摩诘经卷四、摄大乘论释卷五、二谛义卷上、大乘大义章卷上、大乘玄论卷二、摩诃止观卷二上、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卷三下] p5068

上篇:焚经台 下篇:无一物中无尽藏
佛教词典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光大辞典

尊灵

(杂语)尊贵之灵魂。谓贵人之死者。...

百非

(术语)百者,举大数也。非者,非有非无等,为非认也...

受戒灌顶

即受真言之三昧耶戒,系日本天台宗真盛派之传戒法。又...

大般涅槃

梵语摩诃般涅槃那,译义摩诃为大,是赞美寂静之德,般...

观衡

(1578~1645)明末僧。霸州(河北霸县)人,俗姓赵。...

作佛

(术语)成佛也。菩萨之行终者,断妄惑开真觉之谓。法...

初善

【初善】 p0682   瑜伽八十三卷十二页云:初善者:谓...

摩尼跋陀

(天名)Maṇibhadra,又作摩尼跋陀罗。夜叉八大将之一...

三昧场

日本佛教用语。即葬场。意谓葬场乃为进入三昧之场所。...

清净功德

极乐净土二十九种庄严中,十七种国土功德之一。谓彼土...

经行行相

子题:佛经行之基、圣足迹 行事钞·诸杂要行篇:“十诵...

教行证

教、行、证三者之并称。又作教行果。教,佛所说之教理...

【大藏经】金光明最胜王经

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

【大藏经】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天台止观有四本:一曰《圆顿止观》,大师于荆州玉泉寺...

【大藏经】百喻经

百喻经卷第一 尊者僧伽斯那撰 萧齐天竺三藏求那毘地译...

【大藏经】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序 朝议大夫直龙图阁权江淮荆淛等路...

净因法师:不杀生戒

在高速公路上开车时,我们必须遵守一定的交通规则,才...

如来子孙,为众所尊

原文: 曼佛世时,其有信受佛经语深,奉行道德,皆是我...

不能达到无念,但一定要保持正确的念

作为一个修道人,我们现在还不能达到无念,但一定要保...

老子的素食思想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老子被认为是具有素食思想的代表人...

一切不离自性,自己的心就是真佛

禅堂里是讲心地法门,没有什么好讲的,扯来扯去是消磨...

情绪变化多端,心中一定藏了很多相状

现前一念心性,在观察的过程当中,有两个重点:第一个...

该放下的放下,该舍弃的舍弃

人们常说,聪明人就是能够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而愚蠢...

不容父母何以容天下

我们都是父母生而养大的,但是每位父母都不是完人,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