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语 purusa。意即“人”,指个人之精神本体。又作神我谛、我知者。或单称“神”、“我”。印度数论学派所立二十五谛之第二十五。即执“我”为“常住独存,受用诸法之实我一。盖数论于自性等立二十五谛,而以其中最初之自性谛(梵 prakrti)为本性,中间二十三谛为变异,第二十五神我谛则非本性亦非变异,其体乃实有常住、清净独存,常为其余之二十四谛所围绕。为根本质料因之根本原质(即自性)若与神我结合,则由根本原质展开现象世界。而于根本原质兴神我结合时,神我会受物质之系缚;然在解脱之时,神我则脱离根本原质,单独存在,而成为本来纯粹而清净者。
依数论派之学说,神我之存在,可由五种情形证明之:(一)为他积聚(梵 sajghātaparārthatvāt)故,凡世间可见之一切聚集皆非为自身而存在,例如床席,其性质之存在非为自身,乃供他人受用而积聚为物者。(二)异于三德(梵 trigunādiviparyayāt)故,三德系指喜、忧、闇三者。神我以外之二十四谛不离三德,乃为盲目者;神我则能知见其自性,异于三德,而为常住之我。(三)依(梵 adhisthānāt,又称支配)故,若依神我,则此身有作用;若不依之,则此身亦无作用。神我能支配物质性之身体,其余二十四谛则必须依于神我始成意义,故神我乃为实存者。(四)有食者(梵 bhoktrbhavāt)故,其余二十四谛犹如食物,神我则如食者;有食物则必有食者以感受吟味其滋味。(五)为独存而努力(梵 kaivalyārtham pravrtteh)故,如无神我,则吾人种种努力(例如为求解脱之努力)终归无效,因果报应亦失其意义,故知神我必然实存于吾人之内。佛教反对上述之说,谓神我乃“离蕴”之我,而以“诸法无我”之主张评破妄执神我之诸论说。[金七十论卷上、百论卷上破神品、成唯识论述记卷一末] p4247
上篇:神光 下篇:神我外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