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词典

法衣

【佛光大辞典】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又作法服、僧服、僧衣。即僧尼所著之服。指佛所制定之衣服而言,即如法衣、应法衣之意。释尊所制定之衣服有三衣、五衣等,通称法衣。中国、日本等地,由于气候风土异于印度,故法衣之范围较广,形式多样,凡僧尼所穿,被认为不违背戒律、佛法之衣服,皆可称为法衣。又于三衣(即袈裟)之下,另着之衣,亦并称为法衣。于禅宗,则特称传法时所授与之金襕衣为法衣。

在印度,规定比丘有僧伽梨、郁多罗僧、安陀会等三衣,比丘尼除上述三衣外,另加僧祇支、厥修罗,则有五衣。此外,并允许随时可穿用衬衣(下着)。三衣即支伐罗(梵 cīvara,意译为衣)之总称,又由其染色而称为袈裟(梵 kāsāya,意译为不正色、坏色、不美而浊之色),或称福田衣、降邪衣、幢相衣(解脱幢相衣)、间色衣、离尘服、无垢衣、无相衣、胜幢衣、无上衣、解脱服、道服、出世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衣、慈悲服、忍辱铠、忍铠衣、功德衣、消瘦衣、莲华衣、莲华服、田相衣等。

三衣之中,僧伽梨(梵 sajghāti),又称大衣、重衣、杂碎衣、高胜衣、入王宫聚落衣等,乃至王宫及上街时所穿用者,系用九条乃至二十五条布所缝制,因布之条数有九种类,故又称九品大衣。郁多罗僧(梵 uttarāsavga),又称七条袈裟、七条衣、七条、上衣、中价衣(三衣之中位)、入众衣等,乃礼诵、听讲、布萨之际所穿用者,系用七条布所制。安陀会(梵 antarvāsa),又称五条衣、内衣、中宿衣,乃日常生活及就寝之时所穿用者,系用五条布所制。有关三衣之制法,十诵律卷二十七及四分律卷四十等,均有所规定,首先割截成小布片,而后再缝合所成。此乃为杜防法衣之他用,并使僧尼舍离对衣服之欲心,以及避免他人之盗取而有此制法。依规定所裁之衣,称为割截衣;反之,若不依规定所裁之衣,则称缦衣。纵之缝合,称为竖条;横之缝合,称为横堤;由于两者纵横交错缝合而呈田形,故称田相。至于裁缝亦有所规定,禁止直缝,布料太薄者则需重叠缝制,其重叠层数亦有一定。

法衣之颜色,由于诸律所说各异,大抵诸律赞同三种坏色之说,即以青、泥、木兰(又作茜、栈、赤、乾陀、不均色)等三色为如法色;称为三如法色。又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下一举青、黄、赤、白、黑等五正色及绯、红、紫、绿、碧等五间色为不如法色,故禁用之。亦有一说,认为青、黄、赤、黑、木兰为五如法色。至于如何穿着法衣,亦有规定,通常系将衣之两端,由左肩披至右胁下后,将环挂于扣或钩上固定,称为搭衣。坐禅时则可覆搭两肩,称为通肩相、福田相;而在礼佛时,则必露出右肩,称为偏袒右肩、偏露右肩。此外,当法衣不穿着时,则用衣囊(又作三衣囊、袈裟行李、袈裟文库)装盛,以便携行。后世则改用三衣筥(至今,三衣筥则变成装盛经卷等之居箱)。

三衣之外,有穿著于三衣之内,而覆盖左肩及两腋之僧祇支(梵 sajkaksikā),及覆于腰部之厥修罗(梵 kusūla)。僧祇支,又作僧脚崎、僧竭支、僧脚差,意译为掩腋衣、覆肩衣等。一般简称为祇支。乃尼五衣之一,比丘亦可用之。即掩腋之长方形下衣,可覆盖胸部。长度自左肩而至腰下。一说覆肩衣与覆右肩者有所区别。厥修罗,又作俱苏罗,意译为篅衣、圌衣、下裙。为长方形之布片,缝合其两端而成。此为尼五衣之一,比丘不用。此外,尚有涅槃僧(梵 nivāsana)与舍勒(梵 ?ātaka)。涅槃僧,又作泥洹僧,意译为裙、下裙、内衣。乃长方形之布片而穿著于腰上,并以腰纽固定之。为十三资具衣之一,系比丘所穿用者。舍勒,乃比丘所穿用之衬衣,犹如犊鼻裤。

比丘之五衣为三衣、僧祇支、覆肩衣,或三衣、僧祇支、水浴衣二种。僧祇支一般意译为覆肩衣,然四分律卷二十七、卷四十八则并举僧祇支、覆肩衣二名,南山一派遂以此二种为不同之物。又三衣、五衣均为佛所制定之衣,故称制衣。对此,佛应对方需要而允许其穿着之衣,称为听衣,以上二者合称二衣。通常系将弃于粪尘中之布洗净后制成,故称粪扫衣(梵 pājsu-kūla),又作衲衣,有冢间衣(包裹亡者后而弃于墓地之布所制之衣)、出来衣(布施予比丘的包裹亡者之布所制成之衣)、无所属者之无主衣与土衣(舍弃于冢间或粪尘中之布所制之衣)四种(亦有分为十种者)。又由着衲衣之意,故称僧侣为衲、衲僧、衲子、老衲、野衲、布衲、小衲等;僧众则称衲众。所谓五衲衣、百衲衣,即是由五色或多色之布片所缝制之衣。又五种粪扫衣,即有施主衣、无施主衣、往还衣、死人衣、粪扫衣。

法衣之材料(衣体)有六种、七种、十种规定,并绝对禁止使用绢布类,但亦有异说。依四分律卷三十九载,拘舍衣(绢)、劫贝衣(绵)、钦婆罗衣(羊毛)、刍摩衣(麻)、叉摩衣(麻)、舍[少/兔]衣(树皮)、麻衣、翅夷罗衣(树皮)、拘摄罗衣(鸟毛)、嚫罗钵尼衣(草)等十种衣,乃佛陀所准许僧众穿用者。于中国及日本,三衣日趋形式化,故有各种袈裟之制作,而袈裟内所穿着之法衣,亦有多种,其布之质料、色彩等亦日趋华丽。尤其于日本,安陀会出现各种变形,包括诸宗所用之五条袈裟、叠五条(折五条),或由头陀袋(衣囊)变形之轮袈裟以及络子(又作挂络、挂子,乃禅宗所用)、威仪细(净土宗所用)、种子袈裟(又作咒字袈裟,主要系真宗所用)、结袈裟(亦作不动袈裟,乃修验道所用)、三绪袈裟、小五条等。又一般称郁多罗僧为七条,僧伽梨为九条。此外,另有平袈裟、甲袈裟、衲袈裟、远山袈裟等种类。而依袈裟之色,则有赤袈裟、青袈裟、黄袈裟、墨袈裟等类。

法衣系始于中国北魏时之慧光,有缝合僧祇支与覆肩衣,另加襟而成之褊衫(偏衫)以及褊衫与裙子(裳)缝合之直缀。在日本,褊衫与直缀之外,另有袍服(袍裳)、钝色、裘代、素绢、裳附、裳无衣等。又简略褊衫或直缀而改制者有道服(又称直缀)、布袍、褊缀、十德等。十德可作俗服穿用。以金襕制作之法衣,称为金襕衣、金色衣,于律中并无此规定,据中阿含经卷十三所载,金襕衣系佛之养母摩诃波阇波提奉施佛者。

中、日之法衣,多为灰色或黑色,故称缁衣、黑衣;依此故称僧侣为缁衣、缁流、缁门。僧俗即并称为缁素,素乃白衣之意。此外,法衣尚有紫衣、香衣等种种色衣。紫衣系由中国古时官服而来,传说唐代武则天即曾授与法朗等紫袈裟;肃宗时,亦曾授紫袍于道平,历代均有赐紫衣、赐绯衣之例。香衣为佛所允许之如法色之一种,其色赤黄,本由乾陀树皮所染,但至后世,尤其日本,除紫、绯色法衣以外,尚有青、黄、赤、湘等色之法衣,亦皆称香衣。[毗尼母经卷八、梵网经卷下、四分律卷十六、十诵律卷十五、大比丘三千威仪卷下、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疏卷四、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卷下一之一、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二、佛制比丘六物图](参阅“袈裟”4784) p3346     

上篇:法舟 下篇:法位
佛教词典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光大辞典

二流

顺流和逆流。顺流是流转于生死的因果;逆流是还归于寂...

生死渊

(譬喻)以生死使人沉没,故比之于深渊也。增一阿含经...

软贼

指名闻利养。因名闻利养能潜蚀行者之功德,坏其道心,...

正定

云何正定?谓圣弟子。于苦思惟苦。乃至于道思惟道。无...

诸行出离

【诸行出离】 p1347 瑜伽八十五卷十三页云:又复观察于...

七黑山

由印度毗舍离城北方至喜马拉雅山脉中香醉山(梵 Gandh...

序题

(术语)唐善导释观经先以七门简括之,第一门谓之序题...

渐断

(术语)谓三界九地八十一品修惑之一品徐徐而断也。对...

大三灾

【大三灾】 p0240 俱舍论十二卷十六页云:论曰:此大三...

道章

(1655~1734)明末清初黄檗宗僧。钱塘(浙江)人,俗...

毗流离

【毗流离】   大论云:秦言增长,主弓槃茶,及薜荔多...

命如风中灯

(喻)无常之人生,如风吹之灯火。经曰:命如风中灯,...

【大藏经】佛遗教经

佛垂般涅槃略说教诫经(亦名遗教经) 后秦龟兹国三藏鸠...

【大藏经】黄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

断际心要 河东裴休集并序 有大禅师。法讳希运。住洪州...

【大藏经】优婆塞戒经

优婆塞戒经卷第一 北凉中印度三藏昙无谶译 集会品第一...

【大藏经】净土十疑论

净土十疑论序 宋、无为子杨杰述 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

在道场里要懂礼仪守规矩

在道场里要尊重三宝,要懂礼仪,要守规矩。站有个站的...

极忙之人的修行法门

【净土起信二:净土之说,有理有迹。论其理,则见于日...

佛教中夫妻相处守则

为佛弟子,若欲成为和睦相处的夫妻,应如何相待呢? 一...

我们什么时候因为别人而改变过

平心而论,每一个人的改变只有一种情况,就是他自己要...

用觉悟奉献来提升我们人生

法不孤起,仗境方生。今天,我们相聚洗心禅寺,这是缘...

此间犹如火宅,赶紧移民极乐

信愿持名的愿就是厌离娑婆、欣求极乐。 《阿弥陀经》中...

学佛最重要就是要有慈悲心

一诚长老说,学佛最重要就是要有慈悲心,比如佛教说的...

唯有阿弥陀佛才称得上这七个字

稽首西方安乐国,接引众生大导师。莲池大师《西方发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