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乃大乘菩萨严厉禁止作犯之十种波罗夷罪。又称十重波罗提木叉、十波罗夷、十不可悔戒、十重禁、十重戒、十无尽戒、十重。相对于四十八轻戒而言。即梵网经卷下载:杀戒、盗戒、淫戒、妄语戒、酤酒戒(卖酒)、说四众过戒(谈论出家、在家男女佛教徒之过失)、自赞毁他戒、悭惜加毁戒(悭惜财、法,毁谤布施财、法之事)、瞋心不受悔戒(起瞋心亦不接受对方之追悔)、谤三宝戒(谤佛法僧),不论自行,或教唆他人行事,皆为其所禁。菩萨璎珞本业经亦举有十戒,称为十不可悔戒。小乘律系应有犯罪者一一制定(随犯随制);而十重禁及四十八轻戒则被视为释尊成道之初一时之制戒,故犯此十重禁者构成破门罪,即为犯波罗夷罪,丧失佛教徒之资格。[戒律学纲要第七篇(圣严)]
(二)密教十波罗夷。或称密教十重戒。有二种:(一)出自大日经疏卷十七。即:(1)不舍佛宝。(2)不舍法宝。(3)不舍僧宝。(4)不舍菩提心。(5)不谤一切三乘经法。(6)不悭吝一切法。(7)不起邪见。(8)不阻止他发大心,亦不得见其懈怠而不劝发。(9)不差机说法。(10)不施一切不饶益他物。(二)出自无畏三藏禅要。即:(1)不应退菩提心。(2)不应舍三宝,归依外道。(3)不应讥谤三宝及三乘教典。(4)于大乘教典不通解处,不应生疑惑。(5)若众生已发菩提心者,不应说令彼退菩提心趣向二乘之法。(6)未发菩提心者,亦不应说令彼发二乘心之法。(7)对小乘人及邪见人之前不应辄说深妙大乘。(8)不应发起诸邪见等法。(9)于外道前不应自说我具无上菩提妙戒,令彼以瞋恨心求如是物,不能办得,而退菩提心。(10)于众生有所损害及无利益处,皆不应作及教人作,或见作随喜;此与利他法及慈悲心相违背之故。[三昧耶戒仪资秉记](参阅“十戒”439) p461
上篇:十重深行 下篇:十重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