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词典

戒境遍一切众生

【南山律学词典】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亦名:戒从一切众生得定分因不定、得戒情境

子题:分不定、因不定、得戒有三、戒生因、一切境、一切分、一切因、得戒因

行事钞·随戒释相篇:“俱舍云,戒从一切众生得定,分因不定。何以故?不得从一种众生得故。(一、释不定)(一、分不定)分不定,有人从一切分得戒,谓受比丘戒;有人从四分得,谓受所余诸戒,即五、八、十戒也。(二、因不定)因不定者,有二义:若立无贪瞋痴,为戒生因,从一切得,以不相离故;若立上中下品意,为戒生因,则不从一切得。(二、释定)若不从一切众生得,戒则无也。何以故?由遍众生,起善方得,异此不得。云何如此?恶意不死故。”

资持记释云:“分即是支,谓七支业;因即戒因,谓能受心。此文欲明五八十具,四位之戒,并遍生境;故举支心,两相比校,谓戒支受心,有尽不尽,容可得戒;生境不遍,定不发戒。谓三戒但发四支,具戒全发七支;此明七支多少,皆是得戒,即分不定也。又若约三善,则三心同时,若约三品,则随得一品;此明三心全缺,皆可发戒,即因不定也。独众生境,不可不尽,故云定也。何下,征释定义。不得从一种者,言必须遍也。”(事钞记卷一六·三一·二)

羯磨疏·诸戒受法篇:“(一,明从生起)(一、通明三种)(一、总标定不定)俱舍云,得戒有三:一切境、一切分、一切因。一切生境得戒是定;分因不定。(二、别释不定)((一)分不定)分谓七支也。有人从一切分得戒,谓比丘也。有人从四分得戒,谓余戒也。((二)因不定)因不定者有二种。若立无贪瞋痴为戒生因,即从一切得;不相离故。若立上中下意为戒生因,则不从一切得;三品不俱故。今从后义为因。(二、别分四位)约位分四。有人从一切众生得戒,不由一切分一切因;谓随一品意,受五戒十戒也。有人于一切众生得戒,由一切分,不由一切因;即用一品因,受比丘戒。有人于一切众生一切分因得戒;谓三品意,受三种戒也。此言一切因,历三戒分,尽在比丘也。有人于一切众生得戒,由一切因,不得一切分;用三品意,受五八十。但有四支,故分不尽。(三、结示定意)若不从一切众生,则无戒也。以戒善随遍,异此则恶意不死故。(二,明离五过)又于众生离五分别:一、于某生,我离杀等;二、于某分,我能持之;三、处;四、时,乃至月日;五、离某缘,谓除[斗@斫]战事。若作此受,但得善行,不得名戒。……(三,明遍缘意)夫论戒者,普遍生境,俱无害心,方成大慈行,群;行之首。岂随分学,望成大善?义不可也。”济缘记释云:“别释情境,俱舍通明,总标中。一切境,即遍众生界;一切分,谓七支戒;一切,即三品心,是得戒因。若论生境,唯具方得;分因不具,容可得戒。……五种分别,悉能障戒,故须离之,方发戒品。一、下,别列。初于境分别,如云我不杀猪羊等。二、于戒分别,分即是支,如云我持不杀支等。三、处,如云于此国能持。四、时,如云今年此月此日能持。五、缘除[斗@斫]战者,谓平时能持,或值此缘,即不持等。……大慈即佛行,群行首者,即发趣义。分学者,谓持少分而不遍境。大善即上大慈行首。”(业疏记卷一六·四八·八)(请参阅附录二‘戒境分因表’九五页)

上篇:戒境是制法所依发戒正本 下篇:戒境遍情非情境
佛教词典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南山律学词典

兜率陀

(界名)即兜率天。欲界诸天之一。其义为妙足。亦译知...

五利使

(术语)十使中之前五者,身见等之五见也。此五见由迷...

权设大势

为临济宗八大势之第七。即假设种种方便譬喻,以接化学...

一旋一咒

于绕佛一次(一旋)之间,诵毕一陀罗尼(一咒)。摩诃...

大乘佛教

大乘,梵语 mahā-yāna,意指大的交通工具。不以个人...

乞洒

悉昙字 (ksa)。悉昙五十字门之一,四十二字门之一。...

诸宝行树

(杂名)出种种之宝之并树也。在于极乐。阿弥陀经曰:...

爱别离苦

云何爱别离苦?爱别离。谓诸有情等。可爱可乐。可喜可...

阿他婆吠陀

(书名)Atharvaveda,又作阿达婆鞞陀,阿闼波陀。四吠...

劝持品

(经名)法华经卷第五,第十三品之名。品之前半说诸菩...

有为

【有为】 p0535   瑜伽五十六卷四页云:问:何义,几...

无为法

(术语)离因缘造作之法也,有三无为六无为等。三无为...

【大藏经】佛说疗痔病咒

(可治癌症跟痔疮、青春痘等等) 佛说疗痔病咒: 怛(dan...

【大藏经】龙舒增广净土文

龙舒净土文序 华严经云。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

【大藏经】佛说无量寿佛名号利益大事因缘经

我闻如是: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千...

【大藏经】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

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卷第一 后汉月支国三藏支娄迦谶...

大安法师:科技与宗教的关系

问: 请法师开示科技与宗教的关系,确切地说,与佛教...

善恶猕猴缘

佛陀带领弟子们在王舍城弘法时,弟子们心有所感地对佛...

从心底至诚恳切念佛,才能感佛相应

我们修行要了生死、成佛道。首先我们要发长远心、精进...

为何有时会有轻生的念头

问: 我是一名大学生,9岁就皈依佛门,现在念英语本科...

太虚大师《念佛往生的原理》

佛法明因缘所生法,有两种力:一、可思议力,二、不可...

弥勒菩萨应身——傅大士的故事

傅大士,齐明帝时东阳郡人。父名宣慈,母王氏,世业为...

生死苦海六道轮回

众生由于妄想执著,起惑造业,岂但障蔽了本有的佛性,...

在家学佛逆缘多,该如何对待和处理

问: 在家学佛逆缘多,怎么对待和处理才如理如法?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