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放逸】 p0321
此菩萨律仪戒中之不放逸也。瑜伽四十卷六页云:又诸菩萨住律仪戒,具足成就五支所摄不放逸行。一、前际俱行不放逸行。二、后际俱行不放逸行。三、中际俱行不放逸行。四、先时所作不放逸行。五、俱时随行不放逸行。谓诸菩萨、于菩萨学正修学时,若于过去已所违犯,如法悔除;是名菩萨前际俱行不放逸行。若于未来当所违犯,如法悔除;是名菩萨后际俱行不放逸行。若于现在正所违犯,如法悔除;是名菩萨中际俱行不放逸行。若诸菩萨先于后时当所违犯,发起猛利自誓欲乐;谓我定当如如所应行,如如所应住;如是如是行,如是如是住;令无所犯。是名菩萨先时所作不放逸行。若诸菩萨、即以如是先时所作不放逸行为所依止,如如行所应行,如如所应住;如是如是行,如是如是住;不起毁犯。是名菩萨俱时随行不放逸行。
二解瑜伽五十七卷十八页云:不放逸者:谓修习诸善法,防护不善心。因果相属故,俱应为彼相。此复有五种应知。一、求财不放逸。二、守财不放逸。三、护身不放逸。四、护名不放逸。五、行法不放逸。
三解瑜伽八十三卷三页云:不放逸者:谓得信已;于乐出离障碍法中,防护其心。恒常发起善法修习。
四解瑜伽八十三卷九页云:不放逸者:不舍善轭故。
五解显扬一卷五页云:不放逸者:谓总摄无贪无瞋无痴精进为体。依此能断恶不善法,及能修彼对治善法,断放逸障为业。如前乃至增长不放逸为业。如经说:所有无量善法生起,一切皆依不放逸根。
六解成唯识论六卷四页云:不放逸者:精进三根,于所断修,防修为性。对治放逸,成满一切世出世间善事为业。谓即四法、于断修事,皆能防修;名不放逸。非别有体。无异相故。于防恶事修善事中,离四功能,无别用故。虽信惭等,亦有此能;而方彼四,势用微劣。非根遍策,故非此依。岂不防修是此相用?防修何异精进三根。彼要待此,方有作用。此应复待余,便有无穷失。勤唯遍策,根但为依;如何说彼有防修用?汝防修用,其相云何?若普依持;即无贪等。若遍策录;不异精进。止恶进善,即总四法,令不散乱,应是等持。令同取境,与触何别。令不忘失,即应是念。如是推寻不放逸用,离无贪等,竟不可得。故不放逸,定无别体。
七解杂集论一卷十二页云:不放逸者:依止正勤无贪瞋痴,修诸善法;于心防护诸有漏法为体;成满一切世出世福为业。谓由正勤等为先,能修一切善法;及防有漏;是故依此四法,假立不放逸体。有漏法者:谓诸漏、及漏处所、境界。
八解五蕴论三页云:云何不放逸?谓放逸对治。即是无贪,乃至精进。依止此故;舍不善法,及即修彼对治善法。
九解广五蕴论六页云:云何不放逸?谓放逸对治;依止无贪乃至精进,舍诸不善,修彼对治诸善法故。谓贪瞋痴,及以懈怠,名为放逸。对治彼故;是不放逸。谓依无贪无瞋无痴精进四法,对治不善法,修习善法故。世出世间正行所依为业。
十解俱舍论四卷四页云:不放逸者:修诸善法,离诸不善法。复何名修?谓此于善,专注为性。余部经中,有如是释,能守护心,名不放逸。
十一解品类足论一卷三页云:不放逸云何?谓修善法性。
十二解品类足论三卷一页云:不放逸云何?谓于断恶法具足善法中,坚作常作,修习不舍;名不放逸。
十三解集异门论一卷九页云:云何不放逸?答:若为断不善法,为圆满善法,常习常修,坚着恒作,数修不止;名不放逸。
十四解入阿毗达磨论上七页云:不放逸,谓修诸善法,违害放逸,守护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