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词典

义湘(唐新罗国)[《宋高僧传》卷第四]

【历代名僧辞典】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释义湘。俗姓朴。鸡林府人也。生且英奇。长而出离。逍遥入道性分天然。年临弱冠闻唐土教宗鼎盛。与元晓法师同志西游。行至本国海门唐州界。计求巨舰。将越沧波。倏于中涂遭其苦雨。遂依道旁土龛间隐身。所以避飘湿焉。迨乎明旦相视。乃古坟骸骨旁也。天犹霢霂地且泥涂。尺寸难前逗留不进。又寄埏甓之中。夜之未央俄有鬼物为怪。晓公叹曰。前之寓宿谓土龛而且安。此夜留宵托鬼乡而多崇。则知心生故种种法生。心灭故龛坟不二。又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心外无法胡用别求。我不入唐。却携囊返国。湘乃只影孤征誓死无退。以总章二年附商船达登州岸。分卫到一信士家。见湘容色挺拔留连门下既久。有少女丽服靓妆。名曰善妙。巧媚诲之。湘之心石不可转也。女调不见答。顿发道心。于前矢大愿言。生生世世归命和尚。习学大乘成就大事。弟子必为檀越供给资缘。湘乃径趋长安终南山智俨三藏所。综习华严经。时康藏国师为同学也。所谓知微知章有伦有要。德瓶云满。藏海嬉游。乃议回程传法开诱。复至文登旧檀越家。谢其数稔供施。便慕商船逡巡解缆。其女善妙。预为湘办集法服并诸什器可盈箧笥。运临海岸湘船已远。其女咒之曰。我本实心供养法师。愿是衣箧跳入前船。言讫投箧于骇浪。有顷疾风吹之若鸿毛耳。遥望径跳入船矣。其女复誓之。我愿是身化为大龙。扶翼舳舻到国传法。于是攘袂投身于海。将知愿力难屈至诚感神。果然伸形。夭矫或跃。蜿蜒其舟底。宁达于彼岸。湘入国之后遍历山川。于驹尘百济风马牛不相及地。曰此中地灵山秀真转法轮之所。无何权宗异部聚徒可半千众矣。湘默作是念。大华严教非福善之地不可兴焉。时善妙龙恒随作护。潜知此念。乃现大神变于虚空中。化成巨石。纵广一里盖于伽蓝之顶。作将堕不堕之状。群僧惊骇罔知攸趣。四面奔散。湘遂入寺中敷阐斯经。冬阳夏阴。不召自至者多矣。国王钦重以田庄奴仆施之。湘言于王曰。我法平等高下共均贵贱同揆。涅槃经八不净财。何庄田之有。何奴仆之为。贫道以法界为家。以盂耕待稔。法身慧命藉此而生矣。湘讲树开花谈丛结果。登堂睹奥者。则智通表训梵体道身等数人。皆啄巨[谷-禾+卵]飞出迦留罗鸟焉。湘贵如说行。讲宣之外精勤修练。庄严剎海靡惮暄凉。又常行义净洗秽法。不用巾帨。立期干燥而止。持三法衣瓶钵之余。曾无他物。凡弟子请益不敢造次。伺其怡寂而后启发。湘乃随疑解滞必无滓核。自是已来云游不定称可我心卓锡而居。学侣蜂屯。或执笔书绅怀铅札叶。抄如结集录似载言。如是义门随弟子为目。如云道身章是也。或以处为名如云锥穴问答等。数章疏皆明华严性海毗卢遮那无边契经义例也。湘终于本国。塔亦存焉。号海东华严初祖也。

上篇:彦悰(唐京兆大慈恩寺)[《宋高僧传》卷第四] 下篇:义忠(唐京兆大慈恩寺)[《宋高僧传》卷第四]

佛教词典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历代名僧辞典

僧籍

(术语)僧尼之名籍,置之于官,以防滥非。僧史略中置...

倍离欲贪

(术语)欲界烦恼之总称曰欲贪。在凡夫之位欲界见修二...

慢金刚

梵名 Māna-vajra。又作金刚慢、金刚傲、意气金刚、金...

宿德

即指德望重、见识高之老僧或耆老。宿,即尊宿、耆宿之...

续善根

为“断善根”之对称。拨无因果之邪见者,断其善根,称...

三草二木

(譬喻)法华经药草喻品所说。以譬五乘之机类:一切众...

大师德圆满

【大师德圆满】 p0243 瑜伽九十二卷二十一页云:云何二...

四十八心

【四十八心】 p0438 品类足论四卷六页云:有四十八心。...

二种灌顶

(名数)一,传教灌顶,对于如法积行之人,传受秘法,...

普光寺

(一)位于湖南大庸县永定镇。明代永乐十一年(1413)创...

念防护意

【念防护意】 p0803   瑜伽二十三卷二页云:云何名为...

解脱道

【解脱道】 p1235 瑜伽一百卷二十一页云:解脱道者:谓...

【大藏经】维摩诘所说经

维摩诘所说经(一名不可思议解脱上卷) 姚秦三藏鸠摩罗...

【大藏经】华严经·净行品

(据《华严经疏钞》分段) 尔时智首菩萨问文殊师利菩...

【大藏经】金光明最胜王经

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

【大藏经】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天台止观有四本:一曰《圆顿止观》,大师于荆州玉泉寺...

大安法师《执持佛号,秘诀神丹》

南无阿弥陀佛!诸位大德法师,诸位居士同修: 今晚我...

人的两大贵相和两大富相

咸丰八年(1858年)三月的一天,曾国藩在日记中记下这...

谤法五逆还能往生吗

问曰: 如四十八愿中唯除五逆诽谤正法不得往生。今此...

培养自己心灵的力量

佛教对人生的解释,它主要依止的理论就是建立因缘观,...

生病时提不起精神,念佛也觉得不相应

问: 请法师开示,生病时提不起精神,念佛也觉得不相应...

佛自酬恩孝养父母,何况凡夫而不孝养

一言孝养父母者。此明一切凡夫皆藉缘而生。云何藉缘。...

去掉傲慢和嗔恚才能成正果

在禅修的过程中,要排除傲慢和瞋恚的心理。傲慢是一种...

命运好坏,不需要问别人

有些人觉得自己命运不好,没有钱,贫贱难熬,身体有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