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词典

解分(四)

【佛学次第统编】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业必有报,报必由业,业者因而报者果。定因定果,散因散果,定是乐而散是苦,是故定业所获之报乐,散业所获之报苦也。
  ‘定散’ 定、禅定,为心常住于一境也。散、散乱,为心恒攀缘于六境,些时不住也。定心是贤圣之修成,散身是凡夫之自性,定心有无漏有漏之别,散心有善恶无记之三。此二者,统一切之心。
  ‘定’ 心定止于一境而不散动,谓之定,是心性之作用也。
  ‘定力’ 禅定之力用,能破诸乱想也。
  ‘定心’ 修禅行而远离乱意也。
  ‘定水’ 定心湛然,譬如止水,故名定水。
  ‘定相’ 常住不变之相也。
  ‘定业’ 受生死苦果之定业因也,有善恶二者,善定业定受乐果,恶定业定受苦果。
  ‘禅那’ 译作思惟修,新译曰静虑,与禅定同解。为心定于一境,而审思虑也。是属于色界所属之心德,而不具欲界之心者,离欲界之烦恼,始可得之。思惟修为寄因立名,一心思惟研修为因,得此定心,谓之思惟修。静虑者,就当体而立名,其禅那之体,寂静而具审虑之用者,谓之静虑。静即定也,虑即慧也,定慧均等之妙体曰禅那。修得此禅那,死后必生于色界之四禅天。外道为生此天而修之,佛者为依此而发无漏智而修之。成就之者,必当脱离欲界生得之散心妄念,外道佛法,其揆一也。
  ‘禅定’ 禅为梵语禅那之略。译为思惟修,新译曰静虑。思惟修者,为思惟所对之境而研习之义也。静虑者,为心体寂静而能审虑之义也。定为梵语三昧之译,为心定止于一境而离散动之义,即一心考物曰禅,一境静念曰定。故定名宽,指一切息虑凝心言。禅名狭,为定之一分也。盖禅那思惟审虑,自以定止寂静之义,故得名定。三昧无思惟审离之义,不得名禅,今总别合称曰禅定也。而禅定皆为是心之德,此心德非欲界所属之心德,乃属于色界无色界之心德也。若相对色无色,则禅为色界之法,定为无色界之法。其中各有四等之浅深,曰四禅四定,此四禅四定,世间法则,佛法外道,凡夫圣者,共通也。其他佛菩萨阿罗汉证得之诸无漏诸定,为出世间法。不具三界所属之心体者,故得禅则必离欲界之烦恼,得定则必断欲界之烦恼,得无漏之诸定,则必绝无色界之烦恼也。而禅者非为诸定之根,且依此而发天眼天耳等之通力,且依有审虑之用,观念真理,必依此禅,是故禅为学道之至要者也。
  ‘禅味’ 入禅定之人,有轻安寂静之妙味,适悦身心,谓之禅味。
  ‘禅河’ 禅定之水,能灭心火,以河为喻。
  ‘禅悦’ 为入禅定,而心神快乐也。
  ‘禅寂’ 禅梵语,译作静虑,禅寂者,言思虑寂静之义也。
  ‘禅思’ 禅梵语禅那之略。寂静之义,思惟寂静曰禅思,即禅定也。
  ‘禅乐’ 三乐之一,修行之人,入诸禅定,一心清净,万虑俱寂,自然而得适悦之妙味也。
  ‘禅三昧’ 禅那与三昧也,禅那译作思惟,三昧译作定,同体异名也,或谓禅为属于色界,三昧为属于无色界者。

上篇:信分(四) 下篇:八定
佛教词典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学次第统编

道果

(术语)道为菩提,果为涅槃,涅槃由菩提之道而证,故...

语表业

【语表业】 p1283 成唯识论一卷十四页云:语表亦非实有...

阿输迦树

阿输迦,梵语 a?oka 之音译。又作阿叔迦树、阿舒伽树。...

摩崖

又作摩崖石刻、磨崖。将自然之悬崖或大石表面磨光,刻...

外仪

又称外相。即外观之相状行仪。亦即表现于外在之行、住...

可观

(人名)四明法智之四世法孙,宋秀州当湖竹庵之解空尊...

三种习气

指名言、我执、有支三种。又作三种熏习、三熏习。由现...

色盖

(杂名)五盖之一。色声等之色尘,覆盖真性,故名色盖...

正语

云何正语?谓圣弟子。于苦思惟苦。乃至于道思惟道。无...

那揭罗曷国

【那揭罗曷国】 p0697   西域记二卷十一页云:那揭罗...

僧兵

(杂名)明嘉靖癸丑,倭兵入犯苏淞海滨。其兵民御之,...

生佛

(一)指生存在世之佛陀。释门正统卷三(卍续一三○·三...

【大藏经】维摩诘所说经

维摩诘所说经(一名不可思议解脱上卷) 姚秦三藏鸠摩罗...

【大藏经】华严经·净行品

(据《华严经疏钞》分段) 尔时智首菩萨问文殊师利菩...

【大藏经】金光明最胜王经

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

【大藏经】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天台止观有四本:一曰《圆顿止观》,大师于荆州玉泉寺...

唯独拜忏不会着魔

在梦中菩萨现大神力,有时候现相,梦中有时还容易。现...

不重视教理,最严重是净土宗这一块

看第二段,就讲出当初的一个错误的知见,有谬云:年少...

修行人必知十要

1.修行人,戒淫心, 淫是六道轮回根。色如毒药迷心性...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是一条发家的规律

杨荣,福建建宁人(现在福建建瓯),官职为少师。少师...

为何世俗的快乐会带动生死轮回的痛苦

我们每一个有情众生,在内心的深处都有一种天生的本能...

供香的起源

1、香为佛使 香在梵语中称健达。古印度传说中有香神,...

修净土法门的感觉---法师谈话实录

居士: 我现在还是每天早晚打坐,修观心的法门。后来我...

学佛是迷信吗?

学佛最要紧的是在事上的运用。如果只是烧香拜佛,求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