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常论四:
一、外道入禅定,得忆识过去二十劫以来之事,而计其中之众,为常住不灭也。
二、某外道忆识过去四十劫以来之事,计之为常住也。
三、某外道忆识过去八十劫以来之事,计之为常也。
四、某外道以捷疾智或天眼,计现在之众生及世间为常住也。
二、亦常亦无常四:
一、自梵天没而来生于人间,得宿住智,观前之来处,言彼大梵天王自然而有,一向是常,我等为彼所化,故为无常。
二、彼天众为戏笑放逸,失定而没,落于此土者,后得宿住智,知前之来处,计曰,彼众之不戏笑放逸者,在彼为常住,我等戏笑,故致此无常。
三、彼天众生欲染之心者,为之失定而没,在于无间,后得宿住智。计言彼天众之无相无染者为常住,我等生欲染之心,乃致此生死无常。
四、某人以捷疾智,分别思量,计我及世间为常无常也。
三、边无边四:
一、有人入定,观世间有边际,而起边见。
二、有人入定,观世间无边际,而起无边见。
三、有人入定,观世间之上下有边,四方无边,或四方有边,上下无边,起亦有边亦无边之见。
四、有人以捷疾智,观察世间,起非有边非无边之见。
四、种种之四者。
一、有人自不知世间有报无报,而他人来问此事,耻以不知答之,强随自己之所解而答之也。
二、有人自不知有他世无他世,而有人来问此事,若记别有无,则恐为妄语。反问于彼,而随彼之所见,答以如是也。
三、有人不知善与非善之法,而有人来问此事,以非善非恶答之也。
四、有人自愚钝不知他之问,他若有问,则随他之言而答之也。
世有四种之人,于他问而住于如此见解,是为种种论之四见,瑜伽论名为不死矫乱论,外道所事之天,名不死。事不死天者,遇他人问不死天之事。一种人以怖己之无知故,一种人以心有谄曲故,一种人以心怀恐怖故,一种人以愚钝故,为种种矫乱之答也。
五、无因见论二:
一、有人先自无想天中,生于人间,后修禅定,见前生之无想无心,世间无因而计为有也。
二、有人以捷疾智分别之,世间无因而执为有也。
六、有想论十六。
一、计我终于此而后有色身,有想念。
二、计无色身,唯有想念。
三、计亦有色有想,亦无色有想。
四、计非有色有想,非无色有想。
是为以想对色之四句:
五、计我死于此,而后有边际,有想念。
六、计无边际,有想念。
七、计亦有边有想,亦无边有想。
八、计非有边有想,非无边有想。
是为以想对边无边之四句:
九、计我终于此,而后有苦有想。
十、计有乐有想。
十一、计亦有苦有想,亦有乐有想。
十二、计非有苦有想,非有乐有想。
是为以想对苦乐之四句:
十三、计我死于此,而后有一想。
十四、计有若干想。
十五、计有小想。
十六、计有无量想。
是为以想对多少之四句。
七、无想论八。
无想对于色身四句:
一、我终于此后,有色而无想。
二、亦无色亦无想。
三、亦有色无想,亦无色无想。
四、非有色无想,非无色无想。
无想对于边无边四句:
五、我终于此后,有边际而无想。
六、无边无想。
七、亦有边无想,亦无边无想。
八、非有边无想,非无边无想。
彼既为无想论,故无对苦乐之四句,亦无对多少之四句,以是皆为有想上之见解故也。
八、非有想非无想八。
对于色四句,对于边四句,皆同无想论,亦无苦乐之四句,多少之四句,以亦非想非无想故也。
九、断灭七:
一、我今此身为四大所成,父母所生,衣食之所养,是为无常,终归于断灭。
二、我今此身,不得灭尽,生于欲界天,乃终断灭。
三、欲界天之身,未得灭尽,至于色界天,诸根具足,彼之报尽,竟归于断灭。
四、在色界地中,未得灭尽,生于无色界之空无边处,而可断灭。
五、在空无边处中,未得灭尽,在生于识无边处,而可断灭。
六、在识无边处中,未得灭尽,生于无所有处,而后可灭尽。
七、无所有处中,尚不可灭尽,生于非想非非想处,彼之非想报尽,断灭无余。
十、现在泥洹五:
一、有人言我今此身泥洹,何则?我于现在之五欲自恣受快乐,此身即是泥洹,过之更无泥洹,是指欲界为泥洹也。
二、有人指色界之初禅天为泥洹。
三、有人指色界之第二禅天为泥洹。
四、有人指色界之第三禅天为泥洹。
五、指色界之第四禅天为泥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