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词典

摄论学派

【中国大百科全书】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中国佛教学派,亦称摄论宗。以传习、弘扬《摄大乘论》(简称《摄论》)而得名。其学者称摄论师。

  《摄大乘论》是印度大乘佛教中瑜伽行派的重要著作。无著造论,世亲作释。此论在北魏已由佛陀扇多译出2卷;但释论未译,文义未显,流行不广。梁中大同元年(546),西印度真谛来华,应广州刺史欧阳頠之请,在慧恺、法泰的协助下译出《摄大乘论》3卷,世亲释论12 卷。真谛“虽广出众经”而“偏宗摄论”,陈光大二年(568)八月,他与法准、道尼、智敫等12人发誓弘传《摄大乘论》与《俱舍论》,使之流行中国。其弟子中传摄论之学的,有慧恺、智敫、道尼、法泰、曹毗、僧宗、慧旷。道尼依真谛宗旨,归乡(江西九江)开讲摄论,知名海内。隋开皇十年(590)奉诏入长安,于是摄论之学大行于京师。道尼有弟子多人,其中知名者有道岳、慧休、智光等。道岳后改学《俱舍论》。当时盛行于北方的摄论之学,除道尼和法泰之弟子靖嵩两系外,尚有昙迁一系。昙迁著有《摄论疏》,其弟子有道哲、玄琬等,在北土发展了摄论学说,影响颇大。但自靖嵩、昙迁之后,摄论之学逐渐衰微。盖摄论原以世亲之学为主,其学广涉法相唯识,在印度已蔚成大宗。玄奘从印度游学归国,大弘其学。晚年更把世亲所作《唯识三十颂》及火辨等十师前后所释,以护法为主。杂糅而成为《成唯识论》,同时又以六经为典据。这么一来,《摄大乘论》只算诸论之一,而不能独尊。且玄奘重译《摄大乘论》,综核名实,力求信达,远较旧译为胜。在法相唯识学中,摄论师旧义失其重要意义,因而摄论学派终于绝传。

  摄论学派,原无严格的传承,各家学说并不完全一致。举其大纲则都以《摄大乘论》的十种胜相为依据,主要说第八阿梨耶识是妄识,为一切法之所依;但此妄识中又有一分纯净之识。这略同于真妄和合之说,而与当时地论师北道派主张相近。于八识之外,又将阿梨耶识中纯净之识立为第九阿摩罗识(无垢识),亦即真如佛性。修行的人由于阿梨耶识中纯粹之识(净分)继续发展,对治妄识(染分),这样就可以证入阿摩罗识而成为佛,因此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没有永不能成佛的众生。这是各家共同的说法。另从境行果三方面的教理来分析。关于境,他们说真如有其二义,一所缘境为真如,亦即实际;二能缘心亦为真如,相当于第九阿摩罗识,亦名本觉。二者合一,称为能所统一,理智不二。又就五法(相、名、分别、正智、如如)与三自性(分别性、依他性、真实性)的关系而论,正智通于依他性与真实性,五法中亦包含分别性。三性中不但分别性是空,而依他性亦空,三无性(相无性、生无性、胜义无性)不但遮遣分别性,而亦遮遣依他性,因此有历观三性的三重次第观之说。另外,第八识为能变,相当于相分,其余七识为能缘,相当于见分。此即《摄大乘论》身识、身者识等十一种识平列之说。关于行,他们说三乘种性,皆由因缘所生。此即新熏种子之说。关于果,谓定性小乘入无余涅槃,亦可还生回入大乘。这些主张,在道基、灵润诸人之说里,已有了变化,及至玄奘学说行世,更一一加以否定。(田光烈)

上篇:毗昙学派 下篇:禅宗
佛教词典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中国大百科全书

法相

(一)诸法所具本质之相状(体相),或指其意义内容(义...

五功德门

出于天亲之净土论。谓往生极乐净土所得之五种果相。又...

天女

(天名)梵语曰泥缚迦你也Devakanyā,欲界六天之女性...

喜根是异熟果

【喜根是异熟果】 p1166 大毗婆沙论一百十五卷十页云:...

系念

(术语)念系于一处而不思他也。宝积经四十七曰:书夜...

二种尊特

(名数)一修成尊特,因位修行所成就佛之大相好也,是...

如未开莲合掌

(术语)十二合掌之一。大日经疏十三曰:以十指头相合...

妙谈

(术语)殊妙之谈话。教行信证三末曰:律宗用钦师云:...

(杂名)梵语补萨多迦Pustaka,见梵语杂名。离佉Lekha...

二十种外道

(名数)一小乘外道,计人死如灯火之灭者。二方论师,...

碾硙

指石臼,尤指使用水力之石臼。唐代,贵族及寺院于其庄...

无为涅槃界

涅槃为不生不灭,离一切有为之相,而达绝对不变觉悟之...

【大藏经】撰集百缘经

撰集百缘经卷第一 吴月支优婆塞支谦译 菩萨授记品第一...

【大藏经】杂譬喻经

(一) 昔有比丘聪明智慧,时病危顿,弟子问曰:成应...

【大藏经】禅秘要法经

禅秘要法经卷上 后秦弘始年鸠摩罗什等于长安逍遥园译...

【大藏经】思惟略要法

思惟畧要法 姚秦三藏罗什法师译 形疾有三:风、寒、热...

僧家之待客

常言道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人活一世难以一帆风顺,...

宁可千年不悟,不可一时着魔

古人说:宁可千年不悟,不可一时着魔。 我是一个生死凡...

能治或不治之病,皆宜服阿伽陀药

接手书,知夫人身婴贵恙,已经月余。用药颇难,诸医束...

佛教的价值观

尊重生命的价值观 佛教认为每一个生命都有神圣的使命,...

佛法的大意

一、学习佛法以增进道德 增进道德是佛教的戒学。戒就是...

净界法师:佛遗教经

第一讲 第二讲 第三讲 第四讲 第五讲 第六讲 第七讲 第...

究竟是谁在烦恼

我常说:你家有事,他家有事,我家没有事。这是说,如...

得意而忧,逢喜而惧

事当快意处,须转;言到快意时,须住。 殃咎之来,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