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词典

三类境

【中国佛教】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三类境是慈恩宗关于辩认一切境相(唯识四分中的相分)的学说。三境是性境、独影境、带质境。它的名义和性质,如《成唯识论掌中枢要》叙述唐玄奘法师所作的一个颂文说:“性境不随心,独影唯从见,带质通情本,性种等随应。”窥基又在《大乘法苑义林章》中也跟着这样阐说。窥基的弟子慧沼法师在《成唯识论了义灯》中更详加解释。

  但诸论中从来没有说过三类境的名目,所以它是玄奘探诸论意的创说(据《成唯识论学记》引慧沼之说,这是奘师依《瑜伽师地论》卷七十二中“本性相、影像相”的意义而建立的)。

  一、性境。性境是具有真实体性的境界:色境是真实的色,心境是真实的心。此境有三种特征:第一,从自己各别的实种子生起;第二,有实体实用,不像空华兔角等体用都无;第三,各守自性,不随从能缘心,而能缘心对它也不改变它的性质,只真实符合它的自相而缘取。例如眼识等前五识及五俱同缘意识的见分所缘取的色、声、香、味、触五种境,第八阿赖耶识的见分所缘取的种子、有根身、器世界、三种境,都是性境。

  不随心,依《唯识枢要》有三种:第一,此境则是非善非恶(染)的无记性,不随从能缘心的善恶起善恶的变化,这叫作性不随。第二,不随从心系属于同一界地,例如第八识系属于欲界,而所缘取的种子通欲、色、无色三界,以及身在下界起二通时,眼耳二识缘取上二界,身在上地眼耳二识缘取欲界,这叫作系不随。第三,由于相见别种,所以不随心从同一的种子生,这叫作种不随。《了义灯》说有四不随,除以上三种之外,还有不随心是异熟等,例如第八识的见分是异熟性,而所缘取的五尘相分却和它不同,这叫作异熟不随。

  二、独影境。这只是能缘心用强分别力变现而无本质的境界。此境客观上完全不存在,只是主观上的颠倒计度单独所变的影像,所以叫作独影。此境和性境相反,和能缘心从同一的种子生,没有实体实用。例如第六识缘取龟毛兔角空华等境,又如梦境,这些境都不是从实种子所生的实法,也没有所托的本质,只是由第六识构画分别的势力所成。

  独影有有质、无质二种。以上所说是无质独影。还有有质独影一类,它虽然有本质,而因为那个本质是不生法,所以相分仍然不仗托它生起。例如第六识缘取无为,无为是不生不灭法,不会生起相分,但由第六识用妄分别变作相似的相分而缘取它,所以也叫它作独影。

  总上所说,独影境只是能缘心用强分别力所变现,从而三性、种子及界系等都随从主观的见分,所以说“独影唯从见”。

  三、带质境。这是说主观能缘心所缘取的境界,虽然有所托的本质,然而和它的自相不符。“带”有两种意义,一是挟带,二是带似。能缘心缘取此境的本质时,挟带着它或者带似它而作异相的分别,另依自力变现一种和它的自相不符的境界,所以叫作带质境。例如第七识以第八识的见分为本质变起我法的相分,所缘取的本质并不是我法。但是因为它没有转易间断一类相续无常似常,所以无明相应的第七识误认作我法而缘取。它确实有所托的本质,不是完全由能缘心的分别而生,因而和独影境不同。但是所托的本质虽然是有实体的性境,所起的相分却和它的自相不符,因而也和性境不同。简单地说就是在见分的妄情和本质的性境之间所起的一种相分。此外第六识对所缘取的本质起非量的相分,例如夜间见绳误以为蛇,也是此境。

  总之,带质境确实有所托的本质,所以不是“唯从见”。但是并非照本质原样映写,所以也不是完全“不随心”。它一面可判从能缘心,一面也可判从本质,而说它的性有两面,种、系也有两面。就是带质境的三性不定,例如第七识缘取第八见分,所缘取的相分可随从本质判它是无覆无记性等,也可随从见分判它是有覆无记性所摄。这是性通情本。其次,带质境因为本质和相分并起而形成那种境界,又熏成相分和本质的种子,所以可说是从本质的种子生,也可说是从见分的种子生(或者缺一不可)。这是种通情本。又这个相分的界系,可随从见分说,也可随从本质说。这是界通情本。

  “性种等随应”,依《唯识枢要》说,随应的意义是不定。这又有两种,一种是三类境的随应,一种是性种等的随应。前一种是显示三类境诸心聚的生起,有只是一类,有二合,有三合。所谓一类,就是以上所说的各别三境,例如根本智缘真如只是性境,第六识缘龟毛空华等只是独影境,第七识缘第八见分只是带质境。所谓二合,是二境并存,例如第八识缘取自地散境时,心王所缘是性境,而心所所缘是独影境。又前五识所缘自地五尘是性境,也可说是带质境;第六识缘取过未五蕴时是独影境,也可说是带质境。所谓三合,是三境并存,例如第八识缘取定果色时,心所所缘只是独影境,心王所缘却是性境,但以第六识所变的定果色为本质,所以也可说是带质境。二三合中有些实在是假说,不一定具备某境全部的定义时也可获得某境的名称,实际则决没有二三类境合而为一的。

  随应的后一种,显示三类境随其所应三性、种子和界系等不定。有三性同而种子、界系不同,例如欲界的第八识缘取上界的天眼天耳,所缘的天眼耳根随从第八识是无记性,然而能生的种子和界系各别,又有界系同而三性、种子不同,例如欲界的前五识缘取欲界五尘,界系同而能生的种子各别。又前五识通三性而相分是无记性。还有种子同而界系不同,例如第八识缘取定果色,心所所缘和见分同,然而心王所缘的定果色是上界系,而第八识是欲界系。
  (黄忏华)

上篇:三时判教 下篇:唯识四分
佛教词典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中国佛教

行缘识与名色缘识二缘生识差别

【行缘识与名色缘识二缘生识差别】 p0610   大毗婆沙...

贼住

(术语)谓未受具足戒者,住于受具足戒之比丘众中,共...

味道

(杂语)玩味于道也。三论玄义曰:味道之流。...

寄位

(术语)寄于行位之差别,以显示教门之浅深也。又曰寄...

十二藏

(杂语)诵千手观音陀罗尼人之功德藏也...

大铁围山

即围绕三千大千世界之大铁山。据彰所知论卷上器世界品...

心心所法应有四分

【心心所法应有四分】 p0357 成唯识论二卷十七页云:又...

他生

执他生者,复有三辈,云何为三。   一、计从他有情生...

凡夫应常双修理事二忏

子题:薄地、五悔 羯磨疏·忏六聚法篇:“底下诸凡,福...

长房录

凡十五卷。隋代费长房着。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九册。通称...

凡所现身不可分别

【凡所现身不可分别】 p0227 佛地经论二卷三页云:凡所...

圆仁

(人名)日本人。曾入唐,礼五台山。逢志远法师,写得...

【大藏经】杂譬喻经

(一) 昔有比丘聪明智慧,时病危顿,弟子问曰:成应...

【大藏经】佛说长阿含经

长阿含经序 长安释僧肇述 夫宗极绝于称谓,贤圣以之冲...

【大藏经】普贤行愿品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四十 罽宾国三藏般若奉 诏译 入不...

【大藏经】占察善恶业报经

占察善恶业报经卷上(出六根聚经中) 天竺三藏菩提灯译...

心外焚香求福了不可得

在达摩祖师《观心论》这部书里面(这个论,相传是达摩...

李炳南居士:忆佛念佛

在佛学中,本没有什么宗派,因为末法时期,众生根器薄...

学佛的三个首要问题

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学佛体会。第一,佛是什么...

心病的对治法

心病的六种对治法 (一) 众生的烦恼无量无边,所以对...

六件损财消福的事

求财之人,有六种事不当做:一是种种戏,就是赌博;二...

居士团体称六合敬僧团,这在律上如法吗

问: 在家居士团体称六合敬僧团,这在律上如不如法? ...

欲得成就一心应当存诚念佛

经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

人生的四法则

不知你看过以下经典名言否?如果不喜欢,那就去改变,...